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汽车养护正当时 九招做好秋季爱车保养

2012年09月12日 08:49 来源:北方网 参与互动(0)

  车主在逐渐添加秋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爱车的“体贴”。经过夏季的酷热煎熬,爱车已变得有点“疲惫”,再加上“冷冷的秋雨”,“免疫功能”将大打折扣。在此期间如果对爱车保养不够的话,到了冬天车主就会大感头痛了。趁着西北风还没刮、鹅毛雪还没下,赶快给爱车做一个全面体检,让这个移动的“小窝”也能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季。

  要说秋季保养的招数还真不少,捷兴专卖店总经理杨绍彬根据自己多年的汽车维修和保养经验,总结出九大绝招,每一招式都针对汽车秋季保养的“软肋”,可谓招招命中要害。

  招术一:多跑高速减少积碳。冬天,车主经常会面对提速慢、急加油回火、启动困难等现象,这说明您的爱车气门有可能已经积碳了。因此,秋季应对气门多做检查,看看是否存在积碳现象,并及时到维修站检测、维修。此外,还可以多跑高速公路,尽量提高手挡车的换挡转速,预防产生积碳。

  招术二:汽车美容不可少。秋天的早上,露水较多,汽车表面往往很潮湿,如果您的爱车表面有明显的刮痕,应及时做喷漆处理,以免刮痕部位受潮而锈蚀。换季之时,最好为您爱车的表面做一次从清洗、抛光到打蜡、封釉或镀膜等一系列美容养护。

  招术三:正常胎压防爆胎。轮胎是汽车的“脚”,在车辆安全行驶中,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夏季,由于气温高,要经常检查轮胎的气压,切不可使轮胎气压过高,否则会有爆胎危险,而到了秋天,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轮胎就要补充气压,以使其保持在规定的气压范围内。同时,还应检查轮胎是否有刮痕,橡胶在秋冬季节容易变硬而显得较脆,轮胎易漏气,甚至扎胎。

  招术四:防冻液不能用水代替。一些车主喜欢在夏季用自来水代替防冻液,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在天气渐凉的秋季,如果不能及时更换汽车专用的防冻液,一旦遇到温度骤降的天气,极有可能影响到汽车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通常情况下,汽车防冻液的使用周期为两年,如果车主在夏天使用的就是防冻液,只要不超过使用期限,就不用急于更换。如果使用的是自来水,则需要立即更换。

  招术五:刹车系统勤检查。注意制动液是否够量,品质是否变差,需要时应及时添注或更换。制动液两年必须更换一次。要经常检查制动有无变弱、跑偏,制动踏板的蹬踏力度是否有变化,必要时清理整个制动系统的管路部分。

  招术六:风挡除霜不可小视。秋天天气转凉,气温较低时会出现白霜,在这个季节,您要特别注意风挡玻璃下的除霜出风口出风是否正常,热量是否够,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风挡除霜出风口一旦出现问题会给冬季驾车会带来许多麻烦和不安全因素。

  招术七:冬季空调更要保养。夏天天气炎热、气温高,汽车空调往往超负荷运转,另外,由于夏天雨水较多,汽车经常会走一些涉水路面,致使空调冷凝器下部沾染上许多泥沙,时间久了就会使冷凝器发生锈蚀,从而缩短空调的使用寿命,因此进入秋季,为您爱车的空调做一次保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招术八:蓄电池关键看液面。在秋天,汽车蓄电池的电极接线处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检查时如果发现电极接线处有绿色氧化物,一定要用开水冲掉,这些绿色氧化物会引起发电机电量不足,使电瓶处于亏电状态,严重时还会引起电瓶报废,或者启动不了车。蓄电池内电解液也不能亏缺,保持将铅板淹没10毫米为好,并检查电解液比重,保持充电量,如果电瓶充电不足,极易在严寒中裂损。车辆行驶三年左右应考虑更换电瓶。

  招术九:车内除尘经常做。一些女车主喜欢在车里摆放一些毛绒玩具,这样做会“招揽”很多灰尘或细菌。另外,座椅、地毯、仪表盘、脚踏垫、座椅缝隙、车门内侧、后备厢也都是灰尘、细菌易聚积的地方,加之汽车内部的空间有限,车厢密闭性较强,车内空气不易对流,有害物质更容易滋生其中,夏季的高温天气很大程度上催化了这些有害“势力”的发展。所以在秋季,最好对汽车的内饰及构件做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另外,门轴、导轨由于受到风沙的侵袭及洗车的影响容易生锈,开、关时会发出异响,这种问题只要定期在上面涂上防锈油即可解决。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