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全球经济融合 “抵制”只是伪命题

2012年09月20日 11:07 来源:中国商报 参与互动(0)

  在愈加扁平的一体化经济体系中,已再难用恒定标准来分清彼此利益。巨大如空客A380,参与制造国超过20个;平常至一双耐克鞋,从设计到原料采购直至成品下线,也往往有多国身份。或许你很难意识到,但我们的生活已经与这个地球村息息相关。

  对一辆零部件动辄上万个的汽车而言,身份乃至利益的交互缠结,更不是能简单地用一句“某系车”来判断。一方面,无论所谓的德系、日系还是韩系,绝大部分都是雇佣中国工人生产,承当缴纳中国税赋责任;另一方面,即使是纯民族品牌的国产车,也大多与那些跨国品牌共享相同零部件供应商。正因为产业的开放性和成熟度,全球汽车业早已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将“抵制”作为手段,那要么是外行人缺乏行业常识,要么将面临无车可开的窘境。

  外资在华企业也是中国制造

  毫无疑问,中日两国的紧张关系令日系车在华销售骤然下跌。数据显示,8月份日系车销量同比下降2%,而德、美、韩和法系分别增长25.3%、21.2%、12.8%和4.1%。

  此消彼长的变化,让日系车首次让出了市场份额老大的宝座。按照乘联会的统计口径,今年8月份,德系车凭借23%的市场份额,第一次反超了日系车。业内人士声称:“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变化。”

  实际上,在7月份之前,日系车正呈现复苏势头,但不稳定的外界因素,让日系车在8月份销量意外滑坡。对于此番变故,日产汽车公司首席运营官志贺俊之表示,日系制造商在中国的8月新车销售业绩均不佳,因为“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9月11日,雷诺-日产CEO卡洛斯·戈恩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现在的形势实在令人不安。”他认为,中日两国经济是互补与合作关系,但现在发生的事情可能会扭曲两国关系。

  戈恩的判断并不是出自私利。目前,在中国销售的日系品牌汽车,94%是类似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国产汽车,加上少部分进口车,日系品牌汽车在国内年销量大约为300万辆左右,国内日系品牌汽车保有量累计有数千万辆之多。

  不止于此,随着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铃木、三菱等日本汽车企业相继在中国投资建立了合资企业,除了这些企业本身,更多的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为日系品牌和其他国产汽车配套。

  如何看待这些在国内生产经营的外资企业,国家再次给出明确界定。不久前举行的夏季达沃斯年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重申了中国制造的内涵。他说:“外资在中国依法设立的企业也是中国企业,它们的制造是中国制造,它们的创造也是中国创造。”

  世上已无纯种日系车

  正是由于汽车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即使要在非日系车上找到非日本元素,那都几乎是不可能。如果非要抵制日系车,那照这个逻辑判断,结论就是抵制一切车。

  根据《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2010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单,榜单中,日本和美国各自占了30家,德国占据了17家。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中国零部件企业无一上榜。

  事实上,在全球汽车产业链布局中,日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生产基地角色。就以自动变速器为例,包括德、美、韩以及自主品牌等诸多车型,很多关键零部件都来自日本生产。2010年,日本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超过600亿美元。

  特别是在包括半导体、微芯片在内的高附加值零部件中,日本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绝对优势。仅举一例为证,日本3·11大地震后,由于生产这些零部件的企业停产,造成全球微芯片、发动机控件等关键零部件供应紧张,造成全球车企减产。据预测,日本大地震导致的零部件短缺将使全球汽车行业减产约30%。

  “抵制”壮大不了本土产业

  中日两国经济的互相渗透性,在汽车产业表现得更加突出。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日本是中国进口零部件第一大国。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总进口额为273亿美元,其中仅从日本进口就达到109亿美元,占汽车零部件进口总额39.9%。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汽车生产的核心部件。

  按照官方口径,国内大部分合资企业国产化率已经超过80%,不少企业车型声称超过90%,但那剩下不足10%比例的零部件,却大多依赖进口。这其中有些是可以在欧美寻求替代品,有些却必须依赖日本。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在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以及自动变速器三大关键零部件上,全球几乎被日本垄断,无论是欧美系还是本土品牌,都很大程度依赖日本制造。

  当前中日关系走向,错综迷离实难预测。但不论结果如何,如果用抵制甚至仇恨的态度来对待日系产品,不仅不理性而且也不会有实际效果。纵观近代世界政治经济史,从没有某一个国家、某一个产业发展是靠抵制成功的,中、日不例外,中国汽车业更不例外。(管宏业)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