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兹曼:大众会把新技术新产品带到中国

2012年10月09日 09:3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海兹曼教授,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今年十月正式上任。一改他的数位前任的惯例,他与我的第一次面谈交流,没有安排在北京,而是9月28日在2012巴黎国际车展上接受了我和几位中国媒体的专访。

  在专访中,我注意到两点:他多次强调,他是大众决策层成员之一,一人身兼狼堡和北京两个要职,更利于集团和中国公司的沟通和迅速决策;他有长期的技术背景和中国经历,作风务实,正式上任之前的两个月里,几乎跑遍大众在中国的合资与独资的企业,做了深入的调研功课。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 海兹曼教授

  专访内容:

  记者:面对中国经济和市场增速放缓给汽车业带来不利的影响,教你对应对中国现状有哪些设想?

  海兹曼:首先,中国经济整体大环境相比头几年增速放缓已不是一个秘密了。针对2013年,增速可能会更低。但是中国汽车市场在过去5年里的平均增长达到20%左右,而今后3至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平均增长也将在7%到8%之间。尽管如此,整个中国市场仍是大众汽车集团最重要的一个单一市场,而且这个重要性在今后会越来越大。这也是大众汽车集团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一个专门负责中国业务的集团董事的重要原因。我的核心业务之一就是保证未来集团在中国的业务按照既定目标和方向继续发展,保持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成为最成功的汽车制造商。

  具体来说,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实行的2018战略,在中国市场上,就是要成为最成功,最具创新力、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刚才您也提到了中国现在整体经济形势和汽车市场增速变缓,这点从大众汽车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就是要更加关注市场的变化和整个经济形式的变化。

  记者:大众汽车集团第一次派一位现任董事来管理中国市场。鉴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与您的前任比较,您的到来是否能加快中国市场对技术转让、新车型的引进的速度?

  海兹曼:首先,中国市场对大众汽车集团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从专门设立集团董事负责中国业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通过这一步,实际上对大众汽车集团“2018战略”起到一个新的推动力。从我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可以更加贴近市场,比如说通过谈话,更深的接触等方式,可以了解到各个国家的情况,更加了解和关注到中国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的客户具体需求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我接触中国市场并不是第一次了。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是1991年,从1993年起,先后接触到很多中国业务,不仅包括整车厂,还有零部件厂的规划建设。过去这么多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不仅认识了很多上汽集团以及一汽集团中方的合作伙伴的管理层,而且对德方的管理人员也很熟悉。

  同时,作为集团董事,可以更快的进行决策。比如,我刚刚同集团的董事们一起参观了展台,其中也有文德恩博士。我利用这个机会和集团董事们谈了很多有关中国的重要问题。集团董事会现在都很关注中国业务。我可以在集团董事会和他们谈论中国市场发生的重要事情,以及对集团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

  记者:未来2-3年内,您对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新车型的引进有什么计划?

  海兹曼:首先,在未来3年,要大量投资工厂建设。比如一汽大众成都工厂正在扩建,同样还有上海大众仪征工厂,明年一汽-大众在佛山的整车厂开始投产。2年后,上海大众的宁波工厂将建成。除了整车生产厂,还要建设很多零部件厂以及动力总成厂。包括我们的发动机厂、变速箱厂。我们刚刚在天津奠基的变速箱厂。

  当然,除了工厂建设,还要说一下新的车型,比如说新桑塔纳,新捷达,新朗逸,以及全新一代高尔夫等。奥迪A3,将来也会国产。从大众汽车集团的展台上大家会看到很多车型正在做国产的准备。

  刚才提到的新车型,新的车,还有很多新的技术以及新的革新和创新,这些也会引进中国。在整车方面,比如说蓝驱技术,特别是节油环保车型的驱动技术、动力总成技术,这些技术也将会一步步地带到中国。不光是新的动力总成技术,还有诸如最新的驾驶辅助系统,都会带到中国去。

  我再强调一下,大众会把新的技术、新的创新产品带到中国进行国产和生产。

  我们还会带来很多的技术创新,包括节能技术,并把他们带到每一个工厂里面。提一个具体的数字,我们现在计划在2018年中国的产能做到400万辆。

  [page title= subtitle=]

  记者:第六代高尔夫作为一辆两厢车在中国非常成功,月销量已过万。那么第七代高尔夫国产以后,会不会考虑生产混合动力车型?如何看待中国的混合动力市场?

  海兹曼:大众汽车目前正在积极地做电动车方面的准备工作。这里的电动车实际上指两个层面,一个是纯电动车,一个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从明年开始,大众汽车集团会陆续在世界范围内推出一系列产品,其中包括纯电动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大众汽车下一步一定会把这些新技术带到中国去。不光会在大众汽车的进口车型上,也会在国产车型上。目前已经有样车在路试阶段。

  针对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两种技术,大众汽车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更适合未来发展。以中国为例,具体的原因如下:一般来讲,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大概在150公里左右。它不仅是各个企业即定的开发目标,同时也符合中国政府对续航里程的要求。但是大家想想,在夏天非常热的时候,你把空调打到最大,开空调肯定会消耗电。续航里程会受到影响。如果是在冬天的时候,比如长春,零下25度或者是30度,把空调暖风开到最大,这点对续航里程的损耗比夏天开空调的影响还要大。同时在北京和上海,整天堵车,对续航里程也是有损失的。

  所以说综上所述,这么多原因,我认为对中国来说,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是一个比较好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插电式混合动力,我认为在中国国内来说,无论什么样的气候的条件,纯电动车都能开30到50公里,同时作为驾驶员来讲不用担心电没了怎么办,还有内燃机提供另一层保障。

  记者:如何解决MQB战略中各品牌的差异化,以及产品相似性的问题?如何保护客户利益?

  海兹曼: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容易回答。所谓MQB就是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德文为Modularer Querbaukasten,简称MQB)),目前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大众全新第7代高尔夫、奥迪A3、斯柯达全新一代Octavia,以及西雅特全新一代Leon共享MQB平台进行生产。在这个平台之上,例如奥迪A3和全新一代高尔夫,这两个车型虽然出自同一个平台,但是至少对我来讲,这是两款完全不同的车,无论是从外观造型来看,还是整个车的制造理念来看,一款是偏向运动,另外一款偏向舒适。实际上关于横置模块技术,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如果需要进一步地研发,因为模块是一样的,所以继续研发就会更简单一些,更有利一些。举个例子,虽然都是一个模块的技术,但是轴距不一样,整车长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奥迪A3两门款,这款车比真正奥迪A3以及第七代高尔夫的轴距都是短的。从它的发动机配置以及整车的设计构造和理念来看,有运动型的或者是偏舒适型的等等,这些完全都是不一样的。刚才提到的一些所谓可以的共享的部分都在车身下面及底盘部位。实际上在车身造型和里面的内饰配置,这些特性和要素的开发完全是各个品牌自己完成的。比如说奥迪由奥迪的团队做,高尔夫由大众汽车的团队做,Leon由西雅特团队来做,斯柯达车型由斯柯达来做。

  大家在大众汽车展台上可以看到这三款车型,一个是A3,一个是第7代高尔夫,一个是新一代西雅特Leon,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它们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当然了,这些是大家能够看得到的,其实很多大家看不到的,从设计理念上,有的车倾向于运动型的,有的车倾向于舒适型的,在过弯时,以及在高速上行驶时。每个车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所有这些特点实际上都是跟品牌的特性是相关的。大众汽车集团并不是要做一个所谓的“世界车”,不是做出一款通打世界各个市场的汽车。大众汽车集团遵循的不是这个理念,大众做的是通过模块化技术,和各个品牌的协同效应,将这种生产资源共赢做到最大化,但是客户又能把他们区分开来,因为各个品牌的风格和诉求是不同的,他们会保持各自品牌的特性。

  通过发动机横置模块化战略,虽说各个车型可能使用相同的部件,但是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和造车理念,造成一种可能性,就是各款不同车型在一条生产线上共线生产,这样最大的好处是产量可以上去,而生产成本可以降下去。

  记者:全新一代高尔夫柴油版已经达到3.2L油耗,它的极限在哪里?有没有可能达到2L以下?

  海兹曼:首先说一下关于3.2L,对于中国来说是相对的。3.2升我们是柴油版,对中国来讲,只有少量柴油机,或基本上是没有的。所以这点大家必须要考虑到,按照这个指标,没有柴油机的话,要做到确实是非常非常难的。如果说降低油耗涉及到传统的驱动技术,这里不包括电动车,只是汽油发动机的车型,那么我们的全新一代高尔夫百公里油耗仅为4.8升,据我了解这个数据依然能够符合国家到2020年对油耗标准的要求。

  大众汽车会持续推动传统汽油机的发展,在中国市场来讲会越来越多地出现3缸机,一个是要油耗会降低,包括现在国产车,大众车系里面也会一步步地装配起动-停车系统。包括整个车的空气阻力这块也能够降低。另外我们还会引进轻量化技术,降低整车质量。关于轻量化,具体包括大家熟知的整车生产时更多使用铝质车身。另外还有一种技术就是全球领先的热成型技术,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将车身钢板做得更薄,但是强度更高,这样车身的重量就会下降。关于热成型技术使用最多的是全新一代高尔夫,这项技术也将引进中国。还有诸如车身焊接技术等。

  刚才提到了这么多的新技术,还要补充一点,针对员工提升和发展的培训计划。这么多新技术,无论在整车,还是在工厂建设里面,未来都需要素质非常高的、竞争力强的员工团队。为了保障高水平的员工团队,员工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对大众汽车集团来说,对技术工人实行双轨制的培养体系是它的强项。我们正在把这个双轨制的培养体系引入中国。包括用户的发展计划。实际上各个环节都是会涉及的。

  补充一下什么是双轨制培训体系。它是指培训期间,有一段时间是在工厂里实习,另外一段时间是在学校里学习理论。三年以后,给他们做结业考试,并颁发合格证书。如果大家现在提到专有技术,或者是开发这个环节,或者是产品开发设计的时候,涉及到很多专有技术和创新技术,这点确实重要,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培训计划,让大家一起来开发。

  这里举个例子,上周我去参观了上海大众的开发部,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有一系列的员工培训计划和下一步的发展计划,都是为了培养下一代的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里面很多的开发人员,他们都到德国或欧洲大众汽车的工厂里面工作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进行学习。这是开发环节上的人员培养。而在另一方面,在工厂里,当新车项目启动的时候,在这个环节里面也有很多的专有技术需要培训才能掌握。

  大家看到的这些车,无论是他们的生产制造过程,还是车身标准包括油漆、缝隙以及质量标准,都需要很多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员工拥有很高的专业技术。你要找出它生产时出现的问题在哪里,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调整等,这样才能按照它的开发标准做出高品质的车。

  三周前我去了一汽大众的成都工厂进行参观,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有很多中国的员工他们有能力自己根据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车,在整车制造的时候来分析,看出来问题在哪,如何纠正这些问题。从这点来讲,大众汽车集团的德国同事应该向中国同事进行学习。当中国员工发现了一点误差,大家会充满了激情通宵地去研究,去分析,尽快把这个问题解决,这是值得德国同事学习的。

  说到成都工厂,前一段时间成都工厂新速腾的项目生产启动,从生产启动到下线,一系列工作在大众集团内部来讲,从全球来看都是最好的。它的效率是很高的,因为它的生产启动的速度非常快,第二个是出现的问题非常少。

  记者:全新一代高尔夫在中国国产后,和欧洲销售的高尔夫在技术方面有什么不同?包括底盘、悬挂以及配置方面有什么不一样?会不会出现大家所担心的减配的问题?

  海兹曼:首先,欧洲生产销售的高尔夫和中国国产的高尔夫是完全一样的。当然我们也会根据中国的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中国的路况以及中国客户的特殊需求做出小小的调校。比如,考虑中国整体路况和中国整体客户的喜好,减震系统会做得偏舒适一些。当然还会有其他一些很小的变化。比如说内饰方面,如果说中国用户更喜欢木质内饰,相应有一些微小的调整。从技术角度来讲,他们是一样的,只是在中国是没有柴油版而已。

  记者:在中国,很普遍地认为大众汽车把一些减了配置、实际质量和原有大众汽车不一样、比德国大众汽车差的产品拿到中国来,是不是这样?

  海兹曼:这样讲是没有根据的。德国制造和中国国产的全新一代高尔夫在车身、车桥、车轴以及各个零部件都是一样的,只是在调试的时候,可能会根据中国路况把底部悬挂系统稍微调软一些。这点会根据各个国家的路况进行一些微调。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中国的情况,我们也定期地举行大型的试车活动,来了解中国的情况。

  记者:有传闻说现在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正在筹备建立自己的品牌,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跟这个问题相关的是,在众多品牌中,大众会不会像以前一样继续地支持合资企业的发展?您上任后会不会继续加强合资企业的研发能力?

  海兹曼:我们正在积极地加强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研发能力。实际上刚才提到的员工的发展培训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去参观上海大众研发中心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的员工开发和培训的详细计划。在三个月前,我去长春参加了一汽-大众新的大型试车厂的奠基仪式。另外上个礼拜四我去参观了一下上海大众自己的试车厂。我还没有见过这么一个试车厂像上海大众这样的,车型这么多,满负荷运转的。如果提到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上海大众的自主品牌是天越,是一款电动车。同样一汽-大众他们也有一款纯电动车,叫开利,大众汽车集团是支持他们这方面研发的能力建设。(李安定 独立汽车观察家、新华网首席顾问)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