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车价回升 优惠缩水10%-20%节前购车不划算

2013年01月30日 11:19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重庆晨报记者调查,经销商完成任务和库存压力减轻造成车价回升

 

 

  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星期,计划在节前买车的消费者加紧了购车步伐,却发现在几个月前各大商家集体“跳水”的现象已没有,取而代之的是车价优惠大幅回落。

  重庆晨报记者调查发现,春节前购车依然是大多数消费者的习惯,车市需求增多,而车商库存减小,为赶上节前能够开上自己的新车,使消费者不得不接受在优惠幅度上的缩水,这也是造成车价“抬头”的一个因素。

  消费者 节前购车贵了一大截

  某外企白领李乐乐原本打算春节前购买一辆奥迪A1回家过年,当她去4S店下定时才发现,她想要的车型售价比几个月前足足高出3万多元。失望之余,李小姐只得暂时搁置购车计划。

  “我当然希望优惠幅度是越小越好,最好是没有。”车主黄念说道,作为一名车主,当然不希望看到自己买的车大幅优惠。如果一辆车的车价开始大幅跳水,车辆保值率也会大幅降低,这对车主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不仅坏了品牌名声同时也会降低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有调查显示,近9成以上的购车者表示,对于经销商促销幅度缩水持抵触态度。还有小部分消费者认为,如果优惠仅仅是小幅缩水,根据实际情况还是会考虑下定。

  车价稳起啦

  记者调查 优惠缩水10%-20%

  大部分车型的优惠幅度缩小了10%至20%,普遍比去年的金九银十少了1万元左右的优惠。以天籁为例,曾最多优惠让利达到4.5万元左右,现如今让利幅度只有3万元,价格回涨了1.5万元。

  东风悦达起亚K5去年最高让利2.6万元,现在优惠幅度缩水了6000元;奥迪A1也从去年最低7折起,现在顶多也只能谈到9折优惠。而奥迪经销商万家雅迪城市展厅2012年库存最高时达到400台,以平均50万元一台计算,资金占用超过2亿。而今年1月起,在市场和经销商的作用下,厂方主动为车商“减压”,重庆主城4家奥迪店的库存量均回落到100-200台的合理水平。

  经销商 厂家不搭售销售很轻松

  重庆海马汽车市场部夏雪表示,前几个月库存压力较大,厂家因此也没有向我们强制压货。经过几个月的消化,现在库存压力明显减小,资金上也松了一些。在任务量完成得差不多的情况下,收缩一些优惠,是商家求利的正常表现。

  “以前库存主要来自厂家搭售的滞销车型,现在已明显改观。”比亚迪重庆隆源4S店总经理刘军告诉记者,过去每提一批畅销车型,厂家都要按比例强制搭售一批滞销车型,现在则可以“挑肥拣瘦”,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进货,这一方面得益于厂家采取了按需定产的“柔性生产”模式,另一方面也是经销商地位提升使然。

  “搭售这种方式厂家很早就已经停了,现在是菜单式销售。”重庆长安铃木直营店市场部张黎说到,以前曾出现过搭售的情况,后来由于商家对于这种方式意见较大,就及时叫停了。

  专家观点>

  用市场杠杆调节产销链

  资深汽车评论员 贾新光

  新年伊始,厂家为经销商减压松绑,有双方博弈的因素,但和压库行为一样,更多是市场这只大手在起作用。

  在2012年的压库高峰时期,全国1个月积压新车400多万辆,相当于正常时期的两倍。转嫁到经销商身上,资金占用高达几千亿。由于厂家对市场预期过高,做大了销售目标,但实际销售形势却极不好,最终导致积压。特别是进口豪车去年上半年热得过度,价格居高不下。厂商判断市场好,加大进口量。但市场却消化不了,导致价格下降,同时预期的进口目标并没有降低,最终价格失控,并波及中低端品牌,这实际上是来自市场惩罚。

  调查显示,12月份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0.97,比11月份的1.33降低了0.36。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宏观经济明显复苏,由于近几个月中国经济明显复苏,制造业增长达到19个月以来的最高峰,我国整体呈现出各种经济复苏的迹象,全国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其次是汽车需求回暖。由于我国城市化程度还远未达饱和,城镇和乡村存在巨大的刚性需求,大中城市汽车消费升级趋势显著。同时,12月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巨大的需求推动销量增长,经销商库存显著减少。

  此外,年底厂家对经销商的松绑减压。在行业协会、媒体等各方不断呼吁下,经销商库存加大、利润受损严重问题已引起大部分厂家重视,普遍调整了经销商销量目标及相关政策,缓解了经销商库存及资金压力,为经销商及时松绑减压。(记者 丁纪来 张亮)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