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速区间测速 超速20%以上民警上门约谈并处罚

2013年03月15日 09:53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高清拍照

  图为警方提供的区间测速系统拍下的高清照片,可以看清人脸。

  仗着车上装有规避测速的“电子狗”,张某开车在沪宁高速线上疾驰,数日后民警上门约谈,并对张某罚款200元记6分——昨日,省交巡警总队通报,2月5日起,江苏沪宁高速南京至常州、宁杭高速南京至溧阳两个路段启用全程区间测速以来,40天内采集超速行为3.3万余起,对超速20%以上的开车人,各地民警上门约谈并予以处罚。今年将在全省高速公路上推广这种区间测速。通讯员苏交轩扬子晚报记者于英杰

  你该了解区间测速的“厉害”

  区间测速:在同一路段上布设两个相邻的监控点,基于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的时间来计算车辆在该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并依据该路段上的限速标准判定车辆是否超速违章。

  更科学更难逃避

   以往的单点测速仪,司机熟知测速点,可通过刹车降速逃避处罚。区间测速采取计算平均车速的方法来检测超速,堵住了司机投机取巧的手段,更科学公正。

  “秋后算账”

  区间测速超了20%以上民警拿证据上门罚款扣分

  2月9日除夕夜,急着回家过年的张某开车在沪宁高速一路飞驰,在南京至常州这一测速区间内时速达152公里,超速20%多。春节后没几天,无锡交巡警支队的民警找上门来约谈,并处罚200元扣6分。

  无锡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民警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看到民警出示的自己驾车超速的图片和数据后,张某无话可说,接受处罚。

  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有关人士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固定测速、流动测速等手段只能抓拍到在某一个瞬间的车速,而区间测速监控的是一个路段上的平均车速。如果区间测速超速20%以上,那他肯定在路上多次超速,就属于严重的超速违法行为,对这样的开车人,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会把他们的超速违法信息汇总,然后发到各地交巡警部门,要求民警带着超速图片和数据,对开车人上门进行约谈。

  区间测速拍到的超速违法行为,我省通常有现场处罚和非现场处罚两种,非现场处罚一般不计分。但民警对开车人的严重超速行为上门约谈时,通常会当场作出处罚决定,除了罚款还会记分,这与以前相比力度更大。

  “治超效果”

  40天拍到3.3万多起超速总体超速违法行为在下降

  2月5日起,江苏正式启用高速公路全程区间测速系统,沪宁高速南京至常州段、宁杭高速南京至溧阳段成为第一批安装使用全程区间测速的路段(扬子晚报2月6日曾详细报道)。昨日,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通报,过去40天内,这两个路段上的区间测速系统共抓拍到3.3万多起超速违法行为,在车流量比去年同期增多的情况下,超速违法行为下降三成。

  作为全省首批区间测速路段,省公安交巡警部门在沪蓉高速南京至常州段、长深高速南京至溧阳段,双向设置4个测速区间,每条高速双向各1个区间,每个区间首尾长约数十公里。通过该系统的车牌自动识别抓拍功能,计算机动车通过这个区间的速度。区间测速系统启用前,交巡警部门印发了240万张提示卡,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和微博等途径向社会告知。

  “目前来看,区间测速效果十分明显。”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省还将在宁淮高速、沿海高速试点全程区间测速,并根据试点情况,今年在江苏境内的京沪、宁宿徐、苏嘉杭、沿江等所有高速公路上推广使用。

  友情提醒

  “电子狗”快要下岗了高速上还是规规矩矩别超速

  对江苏交巡警部门推出的区间测速,很多网友曾经吐槽,认为这一措施对遏制超速行为很有用,“电子狗”该失灵了。事实上的确如此。前文提及的2月9日除夕夜超速的张某就说,以前经常在沪宁高速上奔波,都用车载“电子狗”逃避定点测速,没想到这次被区间测速系统逮个正着。

  2月22日上午,崔某开车从苏州到南京办事,在沪宁高速常州至南京区间被抓拍,他的区间平均时速达132公里以上,当开到沪宁高速南京主线收费站时被民警现场拦下。民警展示了他驾车在区间内超速违法数据和照片后,作出罚款50元并记3分的处罚。崔某表示,自己的确超速了,对处罚心服口服。

  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负责人指出,实施区间测速执法,目的不是处罚,而是通过及时发现和制止超速违法行为。通过前期宣传,开车人大多支持这一做法,但仍有人心存侥幸,超速行驶。所以,对区间测速系统采集的违法行为,将强化现场执法和约谈严重超速驾驶人的方法,增强教育效果。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