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汽车"驶"向何方 实现从多到好转变的开始

2013年06月27日 13:17 来源:西宁晚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汽车史上值得特别记忆的一年。

  这一年,是一汽奠基60周年,也是新中国汽车工业起步60周年;这一年,是第一辆上海桑塔纳牌轿车在沪组装成功30周年,也是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30周年,还是中国汽车工业上“高速路”30周年。

  但这一年,也有中国汽车从30年狂飙突进的无上荣光突然跌落凡尘、灰头土脸的一刻。继央视“3·15”晚会出人意料地曝光某合资品牌汽车存在DSG变速器动力中断故障、某自主品牌偷工减料致钢板生锈后,中国汽车的质量缺陷、售后服务问题被空前彰显。

  不论作为领军中国汽车业的合资品牌,还是发展中的自主品牌,存在质量缺陷、安全隐患固然可怕,但只要及时召回改进都不算什么大问题,最可怕的是面对质量缺陷的傲慢和面对售后投诉的怠慢。比如上述合资品牌,DSG缺陷被众多消费者投诉已近两年,但一直视而不见,解决投诉拖沓“抠门”。

  当然,上述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还只是中国汽车大量问题的冰山一角。中消协近日披露,2006年~2012年,我国汽车消费投诉逐年增长,质量、合同和售后服务成为家用轿车投诉的三大主要问题,其中涉及质量问题的投诉占总数的43.4%,涉及汽车售后服务的投诉也高于其他商品与服务的平均水平。

  到201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4年蝉联全球第一,中国成为第一大汽车市场;2012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2亿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汽车保有国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大国,中国汽车风驰电掣的辉煌速度令世人侧目。但央视“3·15”晚会引领的全国跟风曝光潮、网络围观潮,第一次将中国汽车质量缺陷、安全隐患无遮无掩地大面积公开,眼见得汽车大国的繁荣昌盛背后,还有“华而不实”的巨大阴影,这实在让人尴尬。

  尤其是,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差,顾客投诉无门、解决无门;且诸多世界汽车巨头采取中外差别待遇、双重标准,在别国频频召回问题汽车时,中国市场却屡屡被“遗忘”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花钱消费,中国人却不能获得同样的尊重,汽车大国出现重车不重“人”甚至有车无“人”的窘况,更让人难堪。

  高速发展30年、在全球都倍有面子的中国汽车,突然发现辉煌背后有阴影,这多少有点令人失望。但这未必就是坏事。

  实际上,中国汽车深陷质量缺陷和投诉困局,是中国汽车发展先天“跛足”的必然结果。对于汽车,多年来各方关注的多是汽车产业发展以及能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以“企业为导向,经济利益第一”,却很少考虑汽车使用者的利益、权益。

  这样的发展模式,在此前30年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下,无可厚非,事实上这种模式也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壮大了。但随着社会进步,随着发展模式从以物为本转为以人为本,随着消费者权利意识觉醒,中国汽车也该向“消费者为导向,驾乘者利益第一”的模式转变。

  这,应是中国汽车目前深陷发展困局、舆论漩涡后的最大启迪,也是中国汽车未来“行驶”的方向。

  自然,这样的转变近年来也已悄然展开,如《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施行,汽车三包政策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国家相关法律一直在修改完善以追赶汽车大国、汽车社会前行的步伐,但离以人为本、质量为王的要求,尚有距离。

  1953年的一汽奠基实现了中国汽车从无到有的转变,1983年左右启动的中外合资实现了中国汽车从有到多的转变,而2013年被曝光一系列问题,则应是中国汽车实现从多到好转变的开始。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