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新能源汽车不止电动一条路

2013年06月28日 09:21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比亚迪真够倒霉的,还没从特斯拉电动车盈利带来的股价暴涨的喜悦中回过神来,一个“的士充电爆炸”的消息又使其堕入深渊。虽然后来证明,所谓“爆炸”纯属夸张不实之词,但损失已经造成。相比之下,如果是一辆传统汽车在加油站加油时起火,人们会说这是操作失误;如果是一辆汽油车在事故中起火爆炸,人们也不会因此说汽油车不安全。遗憾的是,类似的两件事都让比亚迪的电动车遭遇了,人们便对比亚迪乃至电动车大加怀疑。不公平吗?没错,但这正是领先者必须付出的代价——在最为挑剔和怀疑的目光和议论中走台,正如大众全球领先的DSG出了问题就被不少“专家”认为是“不治之症”、必须“弃用”那样。

  比亚迪在电动车上那股百折不挠的执着,的确令人感动,也令人为其捏把汗。但既然选择和认准了电动车这条路,就要接受所有挑战,包括舆论的误解和批评,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并将其转换成改进和完善电动车的动力,才能在未来享受到领先者的竞争优势。

  再说风头正劲的特斯拉电动车。很多评论说,特斯拉之所以成功,主要是靠高端营销,搞出了好莱坞名人客户的示范效应;比亚迪的营销比较“草根”,出租车效应难成气候。我历来认为,营销只是锦上添花,不能指鹿为马,关键在于产品到底是鹿还是马。特斯拉成功的关键在于,483公里的续航里程突破了电动车的最大障碍——“里程焦虑”。而比亚迪E6是300公里,其他各种品牌的电动车大都在200~250公里之间。没有这样的续航里程,特斯拉把名人效应玩神了也没戏,下场或许会与在破产中挣扎的Coda和菲斯科一样。

  有专家评论说,特斯拉的电池技术没啥了不起,采用的不过是能量密度较高的18650型小块锂电池,特斯拉只是用一个电池管理系统把6831节18650型家用笔记本电脑锂电池集成起来,便可储存更多的电能,增加续航里程。

  不错,特斯拉的电池很一般,但单体电池越小,集成管理起来就越难,控制好电池组的温度和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来保证电池的设计性能和安全性,是真正的技术诀窍,绝不是什么“同一起跑线”。要达到特斯拉电池管理系统的水平,难度相当大,况且特斯拉的ModelS上市时间不长,是否能够真正消除电池的安全隐患还有待检验。

  总之,电动车要真正实现商业化,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绝不会像这轮电动车概念股的暴涨那样说来就来。怕就怕特斯拉效应刺激起第三轮电动车大跃进,让中国特色的浮躁成了主宰,让中国电动车乃至新能源汽车发展再次付出巨大代价。

  在人们关注特斯拉的电池技术路线的同时,也该关注那些非电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例如奥迪最新推出的双燃料汽车。

  所谓“双燃料”汽车,通常是指能够交替使用燃油和天然气作为动力的汽车。但全新奥迪A3Sportbackg-tron不同,它使用的天然气不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是由奥迪在下萨克森州的e-gas工厂生产出来的:用风力和太阳能产生的电力将水电解成氧和氢,之后将氢与附近沼气厂排除的废气——二氧化碳合成为甲烷。通过天然气管道,将甲烷输送到公共的CNG加气站,A3Sportbackg-tron用户可凭碳排放信用证在此添加e-gas并记录相关数据。

  甲烷合成及输送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加上车辆行驶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再减去甲烷合成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一辆A3Sportbackg-tron在燃气模式下综合计算二氧化碳排放为每公里20克,而同款汽油发动机轿车燃料生产和消耗全过程的排放则为每公里138克,电动车号称是“零排放”,但考虑到国内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同等功率的电动车消耗的电能更相当于产生每百公里171克的排放。

  奥迪e-gas项目与储量有限的天然气资源无关,与占用农田的生物燃料无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这使奥迪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生产和使用连成一体的汽车制造商。每年奥迪e-gas工厂约生产1000吨e-gas,可供1500辆奥迪A3Sportbackg-tron行驶1.5万公里,并且这一过程所吸收掉的二氧化碳相当于22.4万棵山毛榉树一年内所吸收的数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使用这种全新可再生燃料的汽车无需做出重大改变,只需增加两个储气罐,对发动机进行适当调教,从而大幅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生产成本;一辆双燃料的A3Sportbackg-tron,只比同等汽油机车型贵2000欧元,甲烷成本低于柴油;加满甲烷可行驶400公里,加上汽油,可行驶1300公里,一旦得到大面积推广,可逐步增加甲烷燃料的比重,达到更好的减排效果。这款车将于今年年底在德国上市。

  这样的可再生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以往没多大动静,刚一出世,就进入量产和商业化阶段,值得国内业界仔细研究。

  (何仑)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