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奥迪施泰德:把能拿到中国来的技术全拿过来

2013年07月29日 09:33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薄石(左一)、执行副总经理葛树文(右一)给奥迪第200万位客户交车。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

奥迪全球董事会主席施泰德

  “从100万辆到200万辆,一汽-大众奥迪只用了两年九个月的时间”,7月25日晚,“一汽携手奥迪25周年暨销售200万辆庆典”在一汽-大众佛山工厂举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表示,这一天的到来比原来承诺的时间早了3个月。

  “我们很幸运地在1988年遇到了位于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在7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中,施泰德以此为开场白。接着施泰德再爆猛料:2020年奥迪在华经销商将达700家,一汽-大众佛山工厂每年产奥迪车至少15万辆。新晋一汽-大众总经理的张丕杰和奥迪全球掌门人施泰德一致表态,奥迪在华的全价值链本土化将继续深化。接下来奥迪将与一汽联合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种种事实证明,一汽与奥迪的合作再度推进,并全面升温。

  奥迪在华启动第二制造基地

  “一汽、大众与奥迪是三强联合,拥有共同的发展蓝图。还有什么地方比在我们的佛山新工厂更适合庆祝的呢”,7月25日晚,在一汽-大众佛山工厂,奥迪在此举行销售第200万辆庆典,施泰德专程飞往参与庆祝。

  奥迪选择佛山工厂举行“一汽携手奥迪25周年暨销售200万辆庆典”,标志着奥迪品牌的正式进驻。至此,一汽-大众奥迪已经拥有长春和佛山两大国际领先的高档车制造基地。据悉,一汽-大众佛山工厂获得了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最高评级:“绿色工业建筑”三星认证,以及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LEED金级认证可持续发展奖。施泰德表示,奥迪一开始就把佛山工厂设计为“绿色工厂”,在佛山工厂,奥迪将开展完全生态化的运营,应用了创新的建筑和设备,优化了制造流程,使之更节能。

  其实奥迪设计佛山基地为“绿色工厂”的初衷还是为解决一种汽车生产方式的问题,汽车的生产方式能影响到一辆车在其生命周期结束后回收的难易程度。佛山基地集聚了奥迪全球最新的顶级生产技术。过去25年内,奥迪长春基地造就了奥迪世界级的本土零部件供应商体系,具备了从车型设计到试验认可的全阶段整车研发能力和成熟的高档车本土开发实力,掌握了“铝制车身部件全工序生产”等行业领先技术,并可以完全按照德国现行的整车试验流程进行整车试验。

  施泰德表示,在此基础上,奥迪长春工厂还将继续进行技术改进。这是奥迪全价值链本土化推进的一大利器。

  一汽与奥迪合作再迎蜜月期

  施泰德表态,从2014年全新奥迪A3和全新奥迪A3 Sportback车型投产后,奥迪每年至少在佛山基地生产奥迪车型15万辆。另外,施泰德承诺,每年将向中国市场至少引入三款新车型。

  奥迪在华的发展,全价值链本土化是最核心的发展策略。全价值链本土化包括生产本土化、研发本土化、零部件本土化和营销的本土化,这四方面构成了一汽-大众奥迪的体系能力。一汽-大众总经理张丕杰表示,一汽-大众有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体系能力。为了支撑奥迪在华未来的发展,确保奥迪在华豪华车领域继续做一个领先者,一汽大众奥迪要做的是“在中长期这样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时间内,我们要把体系能力打造成能够支撑百万辆量级的水平”。

  张丕杰表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奥迪第三个100万辆的销量。从奥迪在华百万辆体系的打造规划中可以看出,一汽-大众奥迪已在为年产销100万辆做准备。目前准备的数据是,到2015年奥迪在华的年产销售要达到70万辆。

  此前一直处于传言状态的“奥迪在华经销商数量要达到700家”的内部网络发展策略,也得到了施泰德的证实。他表示,到2020年奥迪在华经销商数量要达到700家。也就是说在目前奥迪中国309家经销商数量的基础上,奥迪要以每个星期一家经销店的速度发展销售网络。

  近年迅速攀升的销量让奥迪与一汽的合作持续升温。第200万辆车型交付后,奥迪也正式进入第300万辆的奋斗进程。在双方的合作中,也再次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

  施泰德:“能拿过来的技术都拿过来”

  去年奥迪在华销量首次突破40万辆,今年上半年奥迪在华销量将近23万辆。在一汽-大众内部,奥迪今年全年的目标销量在50万辆左右。近年奥迪在华的销量占到奥迪全球销量的近三分之一,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奥迪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市场。

  “奥迪会致力于与中方合作伙伴一起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取得成功”,7月25日晚上施泰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重申中国市场对于奥迪的重要性。奥迪在华的全价值链本土化再度深化的战略中,值得关注的是,奥迪将与一汽联合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最新一代的高效发动机也将在中国投产。

  奥迪在中国的本土化让竞争对手无法比拟,奥迪国产车型的本土化平均水平已达到65%,个别车型的本土化水平更高。对于未来奥迪在华全价值链本土化战略的深化,施泰德承诺:“把能拿到中国来的面向未来的技术全拿到中国来。”

  ■数字话奥迪

  25年

  上周四,一汽-大众奥迪迎来合作第25周年。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薄石在回顾奥迪在华25周年时表示,这是一个伟大的进程,我们很荣幸在25年前遇到了一汽。奥迪全球董事会主席施泰德表态,对过去25年与一汽的合作成果非常满意。一汽-大众为此还推出了A6L的25年纪念版。

  200 万辆

  在奥迪在华发展迎来25周年之际,奥迪在中国的第200万辆用户也正式产生。至此,奥迪在华正式驶入第三个100万辆阶段。

  309 家

  目前一汽-大众奥迪全国经销商为309家,分布143个城市。奥迪全球董事会主席施泰德表示,一汽-大众要继续发展经销商网络,到2020年奥迪在华的经销商网络要达到700家。

  60家

  目前一汽-大众的本土零部件供应商超过500家,奥迪的本土零部件供应商超过180家,其中有60家已进入奥迪的全球采购体系。

  70万辆

  一汽-大众总经理张丕杰表示,在可见的中长期,一汽-大众奥迪将形成百万辆级的体系构成,具体时间点未定。但张丕杰和施泰德明确,到2015年奥迪在华的年产销要达到70万辆。

  ■对话高层

  打造一汽-大众奥迪百万辆体系构成

  京华:未来25年里一汽-大众奥迪的全价值链本土化这个模式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张丕杰:一汽奥迪过去25年作为市场的领先者,它最成功的经验就是推行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对于未来我们已做出一些规划,全价值链本土化还有很多的空间去深化,在营销、在产品线布局、在生产力布局、在制造技术提高方面,都需要很深入地去做。

  另外,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打造我们已经有相当基础的体系能力。在中长期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时间内,我们是希望把我们的体系能力打造成能够支撑百万辆量级的水平。

  京华:对于一汽-大众奥迪来讲,我们新能源产品的技术规划是怎样的?

  张丕杰:现在双方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项目上,已经达成共识。现在在做前期的市场调研,因为有了这些调研数据之后,才能对我们导入的技术和车型做准确的定位。

  京华:您如何评价奥迪领先者战略这个计划的执行?

  张丕杰:这个计划是未来奥迪事业部一直要遵守的计划,整个体系设计下来大概有49个KPI,现在回过头来看,到今年上半年为止,我们还在领先。增长也是最快的,跑赢了大市,跑赢了竞争对手。

  我们在品牌上最近也逐渐在梳理,比如说“Landofquattro”这样的活动,所有品牌形象的事情也都在做。现在用户这一块,J.D.Power销售服务满意度调查刚发布,一汽-大众奥迪连续9年还是第一。可能一两天之后J.D.Power会发布售后服务满意度,因为这是一个第三方调研,所以现在还不知道结果,但是我有信心,我觉得奥迪在高档品牌里面还是第一。

  “遇到一汽很幸运”

  京华:未来25年奥迪在中国的梦想涵盖哪些具体的内容?

  施泰德:中德合作伙伴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继续把双方的合作在未来推进,在技术上进行革新,特别是在电动车技术方面进行革新。奥迪在佛山建立了一个绿色工厂,环保的理念不仅停留在词汇上,同时也会被奥迪和中国的合作伙伴贯彻到实践当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奥迪也希望和它的中方合作伙伴在这个最大的国别市场上取得成功。

  京华:中国的公务车采购现在偏向于自主品牌,您说2020年奥迪在华要有700家4S店,您的信心来源于哪里?

  施泰德:今年上半年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增长是11%,而奥迪的增长是17.5%,远远高于行业的平均数字。我非常理解中国政府希望国产车在公务车这块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期望。但是奥迪在销售中已经把85%甚至90%的重心放在了私人用户身上。奥迪在它的豪华车级别中有将近30种车型,我认为红旗通过一种车型,和奥迪并不属于直接的竞争。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可能还是宝马和奔驰。中国汽车市场现在越来越成熟,未来发展可能也会像世界全球市场那样。

  京华:之前我们也听说奥迪想提升在一汽-大众奥迪里面的股比,因为会有一汽-大众奥迪销售公司成立,这些决策是不是正在着手准备?

  施泰德:至于传言,我没有办法进行评价。我有时候也很奇怪,我知道在中国的媒体上有这样的报道,但是我们也不清楚。

  在德国巴伐利亚有句谚语,就是说可以说很多,但是如果说再引申、往下推一步的话,可能未必都发生。(记者江云花)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