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汽车三包10月起实施 出不出手准车主在观望

2013年08月22日 09:3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汽车三包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记者 龙成通

  10月1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下称汽车三包)将正式实施。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已进入8月下旬,但佛山整体汽车消费并未如期进入回暖阶段,各大汽车销售店却显门庭冷落。有商家分析,汽车三包新政即将实施导致的观望心态和近期多雨天气,确实对车市产生一定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车企主动承诺“当前购买的车辆与10月1日购买新车享有同等的三包待遇”,应该是最好的应对之举。

  近日,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针对近期汽车消费的下滑势头,呼吁厂商应提前实施三包措施,主动出击,防止市场出现较大波动。

  现 状

  三包新政引观望

  进入8月下旬,佛山整体车市回暖并不明显。

  记者走访发现,从6月至今,佛山车市持续平淡,库存积压严重。虽然佛山车市上演了较大优惠促销活动,部分热销中级车更是推出8折售车的罕见优惠,但佛山各销售店却显门庭冷落,成交平淡。随着汽车三包实施的临近,部分消费者也表现出更多观望情绪,导致了汽车消费热情不高涨。

  某车商分析,除了急着用车的群体外,消费者是否会因汽车三包因素影响购买,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汽车三包实施的信任程度。如果消费者对当前车企自行提供的保修政策有较多的疑虑,则更愿意选择10月1日之后再购车。

  东风本田佛山万顺达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他们店的销量受影响并不明显,汽车三包可能会引爆汽车消费市场,进而出现价格上调,从目前全市货源和优惠幅度来看,现在是一个较好的购车时机。

  消费者

  担心购车待遇有变

  不少消费者坦言,现在车市整体降价明显,是不错的购车时机。但目前承诺提前实施三包的汽车品牌非常少,买还是不买还在考虑。

  据悉,目前宣布提前实施汽车三包的企业仅长安马自达一家。而另一家宣布提前实施三包的企业奇瑞,则只对两款近期新推出的车型宣布提前执行三包政策。

  有消费者明确表示,新车在购买后一个多月内出现问题的几率非常小,现在持币观望,主要是担心现在购车与10月1日后购车待遇不一样。此外,推迟一两个月购买影响不大。但也有车主担心,汽车三包实施后会引发集中购买,从而影响购车优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前不少品牌仍提供两年的质保期,汽车三包实施后,这些车企保修期至少将延长到不低于3年,这些对于购车者售后质保权益而言,都影响十分大。

  Tips

  汽车三包VS车企保修

  记者近日对比长安马自达7月1日起的三包政策了解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

  据长安马自达佛山某4S店售后经理李盛林分析,三包实施后,解决汽车质量等问题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具体来说,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

  车辆可享受退换车。如果车辆符合汽车三包的相关条款,车主可以享受退车权益。但在7月1日前售出的车辆,是无法享受到这个待遇的。

  2

  维修约束力更强。例如维修超过法规相关期限,可以获得赔偿金,保证了车主享受较高的维修效率。

  如果是7月1日前购买车辆,维修延误超过规定天数,则无法获得额外的赔偿。

  3

  易损件保修更明晰。汽车三包规定,所有易损件的质保期虽然无明确时间规定,但需要详尽的公示。

  这些细致、详尽的内容,均可在《家用汽车三包凭证及质量担保手册》中查询到。

  在7月1日之前,这些规定都是很笼统的,一般除了保修年限外,其它的内容一般不写入车主手册,或者出现不同品牌间有些列明,有些不列等规定。

  4

  单位购车和家庭购车存在区别。只有自然人购车,才能享受汽车三包待遇,单位购车不在汽车三包受惠之列。

  在7月1日之前,企业购车和自然人购车,两者在售后上是没有区别的。

  业界

  呼吁车企提前实施三包

  业内人士分析,实施三包的时间节点,直接影响购车者利益,也必然会影响车企的销量。在新规的过渡期,部分消费者必然会选择持币待购。

  值得一提的是,9月份作为年度非常重要的销售月份,如果车商不积极应对,“金九”不敌“银十”会成必然。此外,如果家用汽车销量在9月份出现大幅度下跌,必然会打乱汽车销售计划,并引发厂家产能的调整、购车者在10月集中上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只有厂家提前实施三包,消费者、商家和车企的基本利益才都能得到保障,才能避免市场较大波动的出现。(文/记者罗林)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