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再议征收交通拥堵费 专家称难取得理想效果

2013年09月03日 07: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北京再议征收交通拥堵费专家称难取得理想效果

  中新网9月3日电(汽车频道 陈鑫)2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了《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年)重点任务分解措施》,计划提出,2013年底前,北京将研究完善并出台小客车分区域、分时段限行政策。市交通委、市交管局牵头研究制定扩大外埠车辆限行的范围和时间,力争2014年实施。计划要求,市交通委和环保局牵头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

  一石激起千层浪,北京即将征收交通拥堵费、机动车排污费等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媒体和市民的关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建设设计所所长张根日前对媒体表示,“征收拥堵费确实能提高机动车的使用成本,但目前来看,这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北京征收交通拥堵费、机动车排污费政策即将出台

  2日出台的《行动计划》包含众多内容,其中,北京交通拥堵费、分区域分时段限行、将征收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等内容引起了市民的高度关注。

  北京交通拥堵费政策即将出台。计划要求,交通委和环保局牵头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交通委和交管局牵头制定智能化车辆电子收费识别系统等;交通委、交管局、城管执法局落实区域差别化停车收费制度,引导降低中心城区车辆使用强度。

  北京年底前出台分区域分时段限行政策。计划提出,2013年底前,北京将研究完善并出台小客车分区域、分时段限行政策。市交通委、市交管局牵头研究制定扩大外埠车辆限行的范围和时间,力争2014年实施。

  外埠车辆进入北京六环内必须办进京证。计划提出,自2014年起,凡进入六环路内(不含)的外埠车辆必须办理进京证,办理长期进京证车辆必须达到第三阶段及以上排放标准。

  外埠车辆高峰期不得进入远郊区县城关镇。计划提出,外埠车辆高峰时段不得进入五环路内和远郊区县城关镇。2015年,办理长期进京证的轻型车辆必须达到第四阶段及以上排放标准,外埠黄标车不得进京行驶。

  2016年或实施“京VI”标准。计划提出,2015年起,未达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的非道路动力机械依法禁止在北京销售和使用;力争2016年实施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2014年起,市环保局、市质监局牵头研究制定第六阶段车用燃油地方标准,力争2016年实施。

  北京明年将征收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今年北京将研究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污费征收政策,2014年开始征收。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喷涂、石化、餐饮油烟排放等渠道。此外,今年还将调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污收费标准。

  张根:征收拥堵费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近年来,交通拥堵一直困扰着京、沪等大城市。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北京市今年上半年拥堵略有加剧。上半年北京交通指数5.0,同比增长6.4%。路网平均拥堵时间增加30分钟,每天平均堵车1小时40分钟。晚高峰严重拥堵日达到10天,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两天。交通部门将这个指数与路面车速做了对比:当指数达到9,路网速度每小时在18公里以下,如果指数是8,基本全路网速度为每小时20公里。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建设设计所所长张根日前对媒体说,市民对私家车依赖度高,也折射出其使用成本较低的现实。征收拥堵费确实能提高机动车的使用成本,但目前来看,这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张根表示,一方面,拥堵费不会对数量庞大的公车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公车的使用成本都将由公共财政支付;另一方面,对于“不差钱”的高收入群体来说,拥堵费也只是“九牛一毛”,调控作用极为有限。“另外,由于公交系统尚不完善,私家车缺乏可替代性,即使提高使用成本,也很难降低市民对私家车的依赖度。”

  此外,张根还表示,缓堵的关键是改善出行结构,国外成功经验已多次证明,完善的公共交通是治堵政策的有力支点。“目前全国各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距离方便、快捷、舒适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让私家车主选择公共交通。”(中新网汽车频道)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