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开车也能“开”出一身病 8个方面健康支招

2013年11月14日 10:1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最近这样的新闻仿佛越来越多了:某公交车司机在驾车过程中突发脑溢血或是心脏病,为了保护一车人的安全,强忍着病痛将车稳稳停在路边。虽说在这件事情上,司机确实称得上是英雄,但是上网随便搜一下,你就会发现关于司机猝死的新闻搜索结果多达100万个以上。其中除了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更多的还是私家车主。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原本我们开车就是为了能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没曾想一不小心却走上了反方向。如果早知道体面而高效的出行是要用健康甚至是生命来换取的话,还有谁会选择开车?本期就让我们来聊聊驾驶健康的话题。

  颈椎:等红绿灯时做一组头部后仰

  电脑桌前坐久了脖子酸的非常多,开车开出颈椎病的可也不少!经常驾驶汽车的人,由于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下,因此整个颈椎的负荷就会相应加大。如果你的座椅调节不科学,就会进一步影响你的坐姿,头部会为了看清路况而微微前伸,这样就会使你颈椎的负荷更大,时间长了,颈部就会逐渐出现病变。此外,部分新车主或者女性车主开车时喜欢把座椅调得很高,要颔首才能看清前方的路况,这样同样容易使颈椎负荷加大,从而患上颈椎病。

  健康支招:

  预防颈椎病首要的做法是改善坐姿。一般车辆座椅前后都是可以调节的,但是能上下调节的却不是都有。其实座椅的上下调节对车主的健康是有直接的影响。必须将座椅调节到一个合适自己的位置,使驾驶者的整个脊椎的四个生理弯曲能充分依附在座椅靠背上,以减少身体某一部分的局部压力过大。

  除了对座椅的改善外,颈部的日常锻炼也很重要。健康专家建议,坚持每天做头部后仰60至100次,切记不能间断。在驾驶过程结束后,也可以马上做一组头部后仰,这对颈椎也很有好处。另外,已经患有颈椎病的人,平时应该多注意多卧床休息,使自己平躺在床上,选用低一点、比较硬一点的枕头。

  专家还建议驾驶者们可以利用等红灯的间隙,养成及时放松的习惯。放松颈部的基本动作如下:把两手的手指互相交叉,放在颈部后方,来回摩擦颈部数十次,令颈部的皮肤发热后,会有很放松的舒适感觉;将头部进行前、后、左、右顺序的摇晃。先将头部摇晃一周,再向反方向摇动。左、右各做10次;头保持正、直,挺胸拔颈,两臂垂直于体侧,然后两肩同时尽量向上耸起,让颈肩有胀热感。两肩耸起后,停1秒钟,再将两肩用力下沉。正确的耸肩,既能让肩自身得到活动,又能用肩去按摩颈椎,从而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腰椎:避免连续开车超过一小时

  以往,腰椎间盘突出症被认为是中老年高发的疾病,多与劳动或者运动不当造成的腰椎损伤有关,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驾车的中青年人成了这种疾病的新宠。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髓核突出症,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腰腿痛。据专家介绍,不少司机并不知道正确驾驶坐姿,车辆座位前后不适,造成踏板的调节不正确、背部倾斜的角度不合理,导致司机如同躺在床上,双脚使劲伸向踏板,而双手和肩膀向方向盘前挪,形成一个“香蕉”形。这种姿势由于脊柱非自然状态弯曲,容易导致背部肌肉和椎间盘变形,压迫神经,引起腰、背痛。另一方面,开车的人容易长时间静坐不运动,且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压力过大加上疲劳,很容易引起腰肌痉挛、腰肌劳损,导致腰酸背痛,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健康支招:

  有车族要预防腰椎疾病,最重要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坐姿和多注意腰部的活动,增加脊椎的内在稳定性。专家建议,在开车时,司机可以不时调整自己的坐姿,要把座椅调整到让自己坐上去舒适的状态,特别是椅背要抵住自己的腰部,使腰部肌肉得到支撑。同时腰椎不好者需尽量避免连续开车超过一小时,需要长时间开车时,宜中途停车休息5~10分钟,走出驾驶室,到外面稍微活动一下,做一些腰部的活动保健体操。另外空调虽然凉爽,但冷气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司机来说容易诱发腰痛。因此,尽量不要把驾驶室的温度调得太低。

  眼睛:护目镜颜色不要太深

  为什么开车也会伤眼睛?当然,和看电视不同的是,开车并不会引起近视,但是强光的刺激,长时间目不转睛地观察路面,加上车厢里干燥的空气,非常容易让眼睛疲劳,甚至引发严重的眼病。

  专家提醒,夏天紫外线强,不只皮肤要防晒,眼睛也要防紫外线。一旦眼睛受到紫外线损伤,将导致眼睑皮肤癌、角膜炎、白内障等眼疾。眼科专家表示,紫外线是看不到的光谱,但不是看不到就没有伤害,紫外线的波长短、能量高,影响其实更大。如果没有做好防护,紫外线从眼睛外部进入内部,从角膜、瞳孔,到水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都会有大小不等损伤。有资料显示,全球大约每年有1300万人罹患白内障,其中20%是因紫外线而造成的。眼睛防晒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如果开车时阳光强烈,最好戴太阳镜,防止紫外线伤眼。夜间行驶,对面来的汽车强光刺眼是个难题,极易分心,稍不留神,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最好戴司机夜间专用的护目镜。不管白天还是夜间用的护目镜颜色不要太深,否则不容易发觉路障而导致事故。

  健康支招:

  注意开车前用眼不要过度,因为在开车中需要集中精力用眼。如果开车之前眼睛就很疲劳了,会影响开车。平时想要缓解眼睛疲劳,可以适当转动眼球,锻炼眼球的活力,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视力疲劳、提高视敏度的目的。这项锻炼无时间、地点、次数限制,只要注意让眼球转动,或左右,或上下,或旋转,闭眼睁眼都可以做。在途中停车休息时,应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将身体直立,全身放松,睁大双眼,向远方平视,尤其要看有绿化的地带,以缓解眼疲劳。

  另外常觉眼睛疲劳的驾驶者,平时应注意饮食的选择和搭配,做到均衡饮食,不偏食,不挑食,多吃对眼睛有利的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比如鱼、虾、瘦肉、动物肝脏、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各种水果,适当增加粗粮等,营养眼睛。避免因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钙、铬、锌等使视力下降。

  呼吸道:配备优质空调滤芯

  环境污染得不到改善,灰霾天气在国内多个城市持续,专家多次提醒人们减少外出次数。但开车不可避免,难道紧闭车窗?那又可能面临另一重威胁:据相关医学专家介绍,车内环境中苯污染的危害非常大,长期吸入苯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吸入苯会出现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可使骨髓造血机能发生障碍,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若造血功能完全被坏,可发生致命的颗粒性白细胞消失症,并可引起白血病。汽车专家指出, 有些车为了减少车外噪音进入车内,强化了车内密封性,越是高档车的车内密封性越好,这样,如没有相应技术跟上,有毒气体更不容易消失。这种状况,到了冬天更是雪上加霜,冬季出于保暖的需要,车主多会使用空调系统,使得车内温度较高。高温会导致更多的污染物释放。而冬季开窗又较少,使得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质不易消散,即使不考虑车内材料与内饰件的危害,处于密闭车内的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也会短时间内就超标严重,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害。

  健康支招:

  虽然国家还没有统一的车内空气污染标准出台,但不同的厂家和车型,在控制车内污染方面的水平还是不同的,因此在挑选车辆时就应该有所留意。有的消费者在选车时一味地看重价格和外形,对车内污染往往忽略掉。当然,由于目前缺乏参考标准并且没有专业的空气检测仪器,挑选主要依赖嗅觉:一般有害气体的浓度和车内空气的刺鼻程度是成正比的,空气刺鼻的一般有害气体也一定超标。另外,眼睛也是敏感的随身“测试仪”,会造成严重眼睛不适的车辆一般来说都有苯超标的嫌疑。因此,挑选一辆闻起来自然,同时不会刺激眼睛、皮肤的车辆是杜绝车厢污染的第一步。

  对于已经买了车的人们来说,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降低车厢内的化学物质污染。以纳米二氧化钛为主的催化剂材料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产生光氧化还原能力,它可以分解和除去空气中的甲醛、苯及SOx、NOx等各种污染物,并可以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真菌及植物花粉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光触媒。另外,市面上有一种类似香座的甲醛净化剂,能利用独特的基团反应高效捕捉车内空气中的甲醛分子,并能持续发挥作用。这种产品能够使用在包括新房、车厢等所有含甲醛装饰材料的空间,而甲醛也正是车厢空气中浓度最大的毒性气体。

  而针对外界空气质量差的担心,专家建议应该为车辆配备优质的空调滤芯。目前某些空调滤芯对空气中PM2.5微粒的过滤水平已经超过了90%,有了它,什么天气出门都大可放心了。

  皮肤:要做好防晒的准备

  从太阳辐射而来的种种光线之中,只有波长400nm到700nm这个区间的光线可为人类所感知,这段区间的光线我们称之为“可见光”。波长短于400nm的光线,由于最接近可见光的紫色波段,但又无法被人类查知,于是称它们做“紫外线”。这些紫外线不仅会造成种种疾病,而且由于是不可见光,所以常常受到人们的忽视。

  紫外线的波长愈长,对人类皮肤危害越大。短波紫外线可穿过真皮,中波则可进入真皮。近年来,大量化学物质破坏了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破坏了这道保护人类健康的天然屏障。据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报告显示,1979年以来我国大气臭氧层总量逐年减少,在20年间臭氧层减少了14%。而研究显示臭氧层每递减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上升3%。

  健康支招:

  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与其波长有关。波长越短,透入皮肤的深度越小,照射后黑色素沉着较弱;波长越长,透入皮肤的深度越大,照射后黑色素沉着较强。由于受光化学反应的作用,能级较高的光子流能引起细胞内的核蛋白和一些酶的变性。因此,被紫外线照射后,需经过6—8小时的潜伏期后才发生细胞的改变并出现症状,包括皮肤干痛、表皮皱缩,甚至起泡脱落。因紫外线对组织的穿透力很弱,皮肤下的深层组织较少受伤。但严重的紫外线,可引起人体疲乏、低热、嗜睡等全身反应。有些人的皮肤由于对紫外线过敏,光照后发生日光性皮炎,暴露区皮肤瘙痒、刺痛、皮肤脱屑,还可能溃破结痂。

  所以,就和去海滩晒日光浴一样,在烈日下开车同样要做好防晒的准备。比如长袖衣服或是防晒霜的保护,当然,你还可以选择给车窗玻璃贴膜,大多数的太阳膜对紫外线都能有明显的阻挡效果。

  血栓:高血压患者少开长途车

  司机开车时,因为注意力集中,血压会增高,高血压患者很可能因此引发脑溢血等问题。有专家表示,开车时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尤其在高速公路上,持续紧张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血管痉挛收缩,血流减少而加剧心肌缺血缺氧。路面拥堵时,人的情绪很容易烦躁,遇到超车、违规时,不免怒从心头起,血液大量涌向心脏,血压猛然上升,此时恐怕吃降压药也压不住蹭蹭上升的血压。

  另外,好多有车一族出门就开车,每天行走的机会很少,长时间的不运动,会导致下肢血液流回心脏缺少动力,那么心脏就需要耗费更多的力气来支持下肢的血液回流。而开车时是坐姿,血液流动缓慢特别容易长血栓。若下肢静脉血管发生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有可能引起致命的肺栓塞。

  健康支招:

  医生建议,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应少开长途车,尽量缩短连续驾驶时间,每隔两三个小时至少休息10—15分钟,并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在开车途中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要及时将车停在安全区域,拨打120求助。最后还要提醒高血压患者,平日应勤测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如果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服食的抗高血压药物没有影响到病人神志,这类高血压病人是可以放心地继续驾车。不过出租车司机、长途车司机等职业司机的血压要求就应严格得多,一般职业司机血压超过200/110mmHg,就需要停职休息,直到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为止。不过归根结底,对于三高人群来说,如果上班单位离家较近,还是建议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一方面缓解压力,一方面还能锻炼身体。

  心脏:堵车时最好别开车窗

  通过新闻报道我们就知道,司机是心脏病的高发人群。为什么呢?医疗机构分析表明,驾驶员遇到路面拥堵时,精神会高度紧张,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肾上腺皮质醇浓度增加,心跳加快,心率通常会增至每分钟100至110次。而司机在经历一场交通堵塞后,在接下来的一小时内,引发心脏病的几率比常人高出3.2倍。另外长时间的堵车,容易使心肌疲劳而影响心血管功能,这些都会诱发冠心病,严重者会导致心衰的发生,甚至在交通堵塞后的6个小时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仍然会升高。从事这项研究的医疗机构表示,他们调查了近1500名心脏病发作存活者,结果发现其中约8%的人心脏病发作要归咎于交通堵塞问题。

  健康支招:

  如何有效地控制因交通堵塞而引发心脏病呢?医学专家提醒人们,一要努力改善交通环境,使用清洁交通工具,改进城市规划。二要积极调整心态,努力缓解心理压力。三要营造轻松乘车环境,遇路堵时,可采取听音乐、眺望远方和看电视等办法,分散烦恼。根据每个人认知能力的不同,每位驾驶者自己应该最清楚能够排解内心暴戾倾向最适合的曲目。跟着歌曲一起哼唱,相信再焦躁的情绪也能迅速化解。四要观察身体变化,一旦发现不适,要及时服药或就诊。

  专家同时提醒,堵车时最好别开车窗。遭遇堵车时许多人会摇下车窗来透透气,可是他们不知道堵车严重的地方是“重污染地带”,这些地方空间狭窄、到处充斥着汽车尾气,空气中含有大量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损害极大。

  肠胃:坚持做腹部运动

  开车时的紧张、车辆的晃动以及缺乏规律的饮食都是诱发肠胃疾病的根源。尤其是胃下垂,是开车一族们的常见“职业病”。胃下垂是指直立位时胃的大弯抵达盆腔,而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位置。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严重下垂者可伴有胃肠动力低下的表现,如上腹部不适、易饱胀、厌食、恶心、嗳气及便秘等。疾病发作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健康支招:

  驾驶员患病,应该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不少驾驶员为了赶路程,出车时总是随便吃一点,到达终点才饱餐一顿,这样做很不好。有资料表明,胃下垂的开车族有一半是不注意饮食所致;一般开车族只要坐进车里,几乎就一个姿势开到底,下了车又懒得活动。所以提醒各位开车族,坚持做腹部运动。长年开车的驾驶员早晚坚持做3—5分钟腹部运动,以增强腹部肌肉的收缩功能,有利于防止胃下垂。另外刚吃饱就开车也很容易导致胃下垂的发生。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朱钦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