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央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2013年11月26日 19:3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昨天公布。条例规定,"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中国的公车改革终于尘埃落定。

  此前,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曾提到"不准违规配备公车"。在"三公"经费中,最高、最难管的就是公车经费。公车经费占到"三公"的60%以上,如果加上司机的经费的话,还要高出一头。在过去的十天,很多人一直在期待反浪费条例有没有车改的内容,显然,已公布的反浪费条例内容可以说是,不负众望。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连续9年在两会上提公车改革。叶青今天在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把公车推向市场化,方案非常超前。

  叶青:已经超过我提的建议,一口气提到了社会化和市场化是非常超前的。

  超前点,之一:"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按照国家现有的规定,省部级以上的官员才有专车,其他的都叫一般公务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

  超前点,之二:"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这是最关键的一句话。单位不养车队。预计,在市内以及需要出市区要用到车辆时,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的方式提供,办公室只要准备一笔钱即可。

  超前点,之三:"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适度"二字已经说明车补会有的,但是不会很高。要注意的是这是"公务交通补贴",不是公务员所有的交通补贴,办私事不在其中。

  叶青:适度两个字含义非常深刻,也就是说不可能发很多的钱,因为发车补是这一次所有方案的均衡点,没有车补老百姓非常欢迎,没有车补很多官员可能不愿意,所以现在找到一个折中点,发但是不会很多。

  "公车改革"这四个字,其实咱们并不陌生,从1994年"两办"下发公车管理文件算起,"公车改革"已走过2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实行了公车改革试点。简单的进行一下回溯和梳理:

  招数一:公车贴标签。今年6月,江苏省泗洪县,所有公务用车的挡风玻璃右上角都贴上了一个显眼的绿底椭圆形标签,上面印有"泗洪县公务用车"字样和监督电话。

  招数二:车身喷涂标示。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今年11月底将完成公务用车的标识喷涂工作,,左后轮上方喷涂"永胜县公务车",右后轮上方喷涂"严禁公车私用"和监督电话号码。此招被认为是公车贴标签的进阶版。

  招数三:GPS定位监督:广州以"卫星定位系统+用车人身份识别系统"为核心内容的公车管理改革已经试水两年左右时间。2012年这一系统为广州财政节省费用4000万元。

  招数四:市场化模式,实行补贴制度:2012年4月,温州推行公务车辆改革,因正处级每月交通费补贴3100元/月等因素,被外界称为"三高车改"。6月,温州市首批215辆公车顺利拍卖成交,为地方政府车改革提供一个标本。

  招数五:"随手拍公车",发动群众监督。广州老人区少坤,是微博上有着数万粉丝的"公车私用监督达人"。他把随手抓拍的私用公车"晒"到网上,网民戏称,区伯随手拍"解救"了被私用的公车。

  尽管这样,但是"公车改革"依然差强人意,不管是公车数量,还是购置费用都是增长态势。公车私用、豪华装饰那么这些"车轮上的腐败"也是屡被媒体曝光,不断侵蚀着政府的公信力。

  今年3月,两会刚刚闭幕,安徽省蚌埠市公安机关就被网络曝光用警车扫墓。后经查明,是龙子湖公安分局聘用的驾驶员私自驾驶公车带家属扫墓:

  蚌埠市公安机关: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龙子湖公安分局分管副局长张小平诫勉谈话一次;通报全市公安机关引以为戒。

  另外,今年五一期间,江苏海监一公车被曝五一假期现身河南景区;7月,陕西延安城管局长张建朝违规乘坐豪华越野车;10月,山西省晋城市纪委曝光了中秋、国庆期间出入高消费场所的本地公车车牌号码,涉及公务车17辆。

  这一次,显然,"公车改革"不再停留在试点上,中央动了真格。如此改革,最大的担心,无非是落地时打了折扣。如果改革,是否意味着部分基层政府将来一辆公车都没有?市长们、县长们怎么办?他们会严格执行吗?叶青认为,抓落实,还要出细则。

  叶青:这个方案确实还是只适合部委,到了底下,县长怎么办?市长怎么办?有的市长是地级市的,经济干部怎么办?所以我觉得下一步可能各个省根据这样反浪费的条例出了实施细则。

【编辑:王槊】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