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荣威550 Plug-in研发投入逾11亿

2013年11月28日 10:0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11月21日,在广州车展上,上汽集团乘用车推出的中国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荣威550Plug-in。据悉,这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推出2款,市场售价为24.88万至25.98万元,在享受国家与地方补贴后,售价可下降为18万元至19.48万元。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副主任朱军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荣威550 Plug-in要做到绿色环保,又追求动力性、通过性、环境适应性。这也是上汽研发新能源混合动力车中所花的代价最大,研发历时5年时间,投入超过了11.6亿元。

  插电式混合动力5年开发成型

  据了解,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依托荣威550这一成熟产品平台,从设计源头上自主创新研发,在“整体开发”的理念指导下,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从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采用Green-motion三核混动引擎组,充分发挥混动车性能,保证行驶过程中的持续动力,全程能量回收。由于搭载了EDU智能电驱变速箱,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实现行车全程中所有混动模式“全时”智能控制,确保汽油发动机大多数情况下工作在经济运行区间,同时又能充分发挥电机在低速状态下输出强劲动力。

  并且,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能自动根据行驶状态判断三个动力源的输出,达到超低能耗及超强动力的表现,在驾驶时动力持续,又能避免充电设施不足对使用造成的影响,为一线城市拥堵路况提供了新能源车最佳解决方案。

  据了解,2008年,上汽乘用车便开始筹备研发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成立了专门研发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公司,即捷能公司。至今已5年多。在这个过程中,上汽经历了5轮样车的开发。

  “这个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很多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因此非常有信心公开发售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该车兼具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功能。所以它的制造难度要高于单一的混合动力汽车或者纯电动汽车。从新能源技术研发来看,上汽经历了三个阶段:2011年荣威750的混合动力,2012年的纯电动汽车,再到今年的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朱军表示,单单上汽乘用车就投入超过了11.6亿元,还没有算上配套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费用。那为什么要生产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实际上是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国内充电设施还不够齐全,如果只研发只能依赖充电设备的电动车,那不得不面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不强。二是电池的续驶里程并不长。

  以市场化推进新能源产业

  据悉,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本次共推出两款车型,其中豪华版24.88万元,旗舰版25.98万元。在享受新一轮国家新能源政策的相关补贴后,终端售价将低至豪华版18万元,旗舰版19.48万元,部分城市还将免费获得新能源车牌照。

  上汽方面表示,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的超低用车成本也是其优势之一。与传统燃油车相比,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可降低70%以上的油耗,百公里油耗仅为2.3L,折合使用成本仅为22元。

  “汽车工业是一种大规模性的制造工业,如果没有足够的销量支撑,汽车的售价就会比较高,而价格高反过来又制约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在某个车型的起步阶段,都会寻求某些外力,比如公司持续的补贴、政府的补贴,或者消费者愿意多花一点钱来购买这辆车等等。”朱军表示,丰田现在普瑞斯一年卖100万辆,这是一步步做起来,如今,希望每个地方政府尽量开放竞争,不要有地方保护。

  上汽方面表示,按照现在的市场售价,每年过千辆级应该不成问题的。而对于朱军来说,更为担心的是零部件供应,因为在没有明确销量的情况下,零部件供应商不可能会有很大投入的,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对上汽的意义,在接下来15年到20年间,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是否能唱主角,什么时间唱主角,这得取决于电池的技术进步到了什么程度。在这段时间里,plug-in应该还会有很强的生命力。”朱军表示。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郭小戈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