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用车指南:开车时身边可能存在的“阴沟”

2014年01月09日 10:3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一代车王舒马赫现在正躺在医院里昏迷不醒,他的头部遭到了严重的撞击。不过他并不是在赛车场上受伤,而是在滑雪场。更加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发生事故时并不是身处时速300公里的F1赛车,而是一块滑雪板。根据现场录像显示,事发时舒马赫的速度仅有10多公里/小时,不巧的只是他摔倒的时候正好脑袋磕在了石头上。作为一个半辈子都在和风赛跑的车坛传奇者来说,这样的事故真可谓是“阴沟翻船”。在这里,我们除了要衷心祝福老车神尽快康复之外,也得学着提防平日里开车时身边可能存在的“阴沟”。

  1 路边开门易伤人

  我曾亲历过突然开门闯的祸。一次记者开车载着几个朋友去吃饭,兴许是肚子都饿了,当记者将车停靠在路边甚至还没有完全停定时,后排靠马路的朋友已经心急火燎地打开了车门,事故瞬间就发生了:一个骑车的中学生由于对突然打开的车门躲闪不及,重重地撞上了车门,强大的撞击甚至连车门内衬都开裂了,而中学生更是全身擦伤,倒在地上半天回不过神来。不幸中的万幸是经过检查,这个中学生身体没有大碍。如果是个老人或者妇女,结果怕是没有那么幸运了。

  应对之道:专家建议,车子临时在路边停下来时,作为乘员,绝不能突然拉开两侧的车门。对你来讲不安全,对后方的来车和行人来说也不安全。事先一定要向外观察,而司机朋友也应该根据倒后镜对将要开门下车的乘客作出提醒。

  2 饮料瓶变身炸弹

  有杯架的汽车也许还好,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杯架,很多乘客为了图方便,就顺手把饮料罐放在座位或是中控台上,淘气的小孩子甚至有可能直接扔在地上。殊不知,此时的饮料罐就如同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带来危险。安全专家指出,当汽车开动时,尤其是加速时,放在座位或地板上的饮料瓶会跌落或四处滚动,一旦嵌入离合器或油门踏板下,立即会影响驾驶员的操控,因被饮料瓶垫住刹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应对之道:据说,不少饮料商在饮料瓶上印有“车内勿乱扔”的字样,以提醒人们注意乱扔饮料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车上喝完饮料,应该将饮料瓶放置在不易滑落的地方,比如说门边的储物格,以防止滚落的饮料瓶给你操作车辆带来麻烦。

  3 聊天、微信易分心

  这又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某次试驾活动上,由于高速公路前方修路,车辆纷纷减速。但我前面的试驾车却在毫无减速的情况下追撞了前方的车辆,后果相当严重,所幸人员安全。事后问起前车驾驶者当时的情况时,这位驾驶者承认,就是因为事发时副驾驶席上的人正在和他聊天,并指着窗外的某处风景让他看。就在他扭头去看的时候,便完全没能感知到前方的车辆减速了。据有关部门测试表明,开车时司机与他人谈话聊天,注意力会下降20%至70%,严重影响驾车安全。与专心驾驶的司机比较,发生车祸的机会约高出4倍。而这还是指普通的谈话,如果司机和乘客发生争吵,这种危险还将大幅提高。

  应对之道:作为乘客乘车时,最好少开尊口,别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还非得司机回答。适当说说话可以,但前提是别让司机太分心,于人于己都好。

  4 车前下方有盲区

  前几天在某个景区的停车场,我就亲眼目睹了一辆车趴在供行人行走的楼梯上,样子非常滑稽。不用说,这位闯了祸的司机一定就是吃了车前盲区的亏了。说起车前侧下方盲区,还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有一次试驾活动,几位记者正在对一辆试驾车的车厢内饰进行拍摄,而其中一位记者就随手将摄影包放在了紧挨着车头的地面上。结果,等拍摄完毕,这位记者发现自己的包不见了。几经寻找,却在试驾车的车底被发现。原来当车里的记者在挪动车辆的时候,根本就无法看到车头下方的摄影包,因此体积并不小的摄影包被卷进了车底下。好在照相机已经被拿出,这位记者没有遭遇更大的损失。人们更常见的车前侧盲区事故多见于侧面,好比侧方位停车,后轮的位置可以从后视镜中获得,而前轮的位置却只能依赖感觉,这往往会让车辆前轮剐蹭路沿,导致轮毂损伤。

  应对之道:关于车前侧下方盲区导致的事故一般发生于停车前后,一般只要养成小心停车的习惯就能够避免。比如在侧向停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把握,可以下车观察,并与路沿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在启动车子之前,同样应该绕车观察一周,了解车辆周边的环境。如果能做到上车前的观察,那位司机也不会把车开下楼梯了。

  5 车顶盲区险剃头

  听说车顶自行车架的最大危险在于,开惯了小车的驾驶者,很容易忽略自己头顶的自行车,当他以往常的习惯下车库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我可是也亲身体会过上方盲区带来的尴尬。记得有一次驾驶着一辆大型MPV,在地下停车场进行倒车时,因为一心通过后视镜观察车辆后方的状况,却忽略了车后上方的车库限高栏杆。好在车速不高,加上限高栏杆只是悬挂于天花板,因此未对车辆造成损伤。但这已经教给记者一个道理:以后倒车可不能只看地面了!也许,对于大卡车、大客车司机来说,观察上方环境早已是职业习惯,但对于普通的小车司机来说,这习惯一下子还真的很难养成。

  应对之道:无论是在狭窄的地下车库,或是在枝丫密布的户外,倒车的时候我们都不能只专注于地面。高处的障碍物,不仅难以通过后视镜观察,同时就连车载倒车雷达也难以发现,因此我们的建议依旧是,在没把握的情况下请不要偷懒,多下车观察。有条件的话让同伴下车指挥就更好了。而对于临时加高车顶(例如安装了自行车)等情况,请务必在车内显眼的位置做出标示,以提醒驾驶者。

  6 车后盲区藏凶险

  有这么一起案例:江苏吴江的车主沈某,在路边办好事后准备驾车离开。上车后,沈某观察了后视镜,发现并没有行人,同时倒车雷达也未发出任何警告提示。随后沈某便放心的开始倒车。谁知,倒车的过程中轿车猛烈颠簸了一下,伴随着一声异样的声音,像撞到了什么东西。沈某心知不好便赶忙下车查看,这不看还好,一看吓得沈某脸色苍白,说不出话来。地上有一男童已被自己的车轮碾过,躺在血泊之中。沈某急忙将小孩送到苏州儿童医院进行抢救,但男童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应对之道:车辆后方的矮桩是很可怕的东西,倒车雷达未必感应得到,而通过后视镜同样无法看到,这就是盲区。如果是矮桩那也就算了,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如果车辆停放在公共路面,车后很可能蹲着一位只顾埋头玩耍的儿童!如果停车的地方人口密集,那么车辆启动前则必须要下车环视四周。

  7 两侧盲区莫轻视

  刚买了新车的陈先生兴冲冲的行驶在马路上,在一个红绿灯前,他与一辆大卡车并排停车。结果绿灯起步没开出多远,旁边的大卡车就蛮横的变线过来,陈先生尽管已经采取了紧急刹车,但无奈卡车变线太急,还是把自己新车的半边车头刮得面目全非。等双方都停下来之后,陈先生异常恼怒地质问卡车司机为什么这样变线,卡车司机却无奈地表示,当时变线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看到陈先生的车辆。陈先生半信半疑地上了卡车,惊讶地发现,如果小车停在卡车驾驶室一侧的位置,通过后视镜还真的看不到!

  应对之道:如果自己驾驶着小车平行行驶于大型车辆一侧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与其保持适当距离。只要条件允许,请尽快超越大卡车,因为就如陈先生发现的一般,对于大卡车、大客车来说,行驶于车辆两侧的小型车辆通常是很难观察到的。对于车辆两侧的盲区,其实对于小型汽车也同样存在,你也许会发现,当侧面车辆行驶到距离自己很近距离的时候,便无法通过后视镜看见它们了。对于这种侧面盲区,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谨慎变线。变线前应俯身观察后视镜以尽可能多的观察车辆后部的状况,并且在变线前打灯示意,以便让后方车辆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8 A、C柱后藏盲区

  刘小姐开车进入小区大门的时候,撞上了左边骑自行车的小孩子,好在速度不快,小孩子只是从自行车上跌落擦破了点皮而已。让刘小姐感到奇怪的是,在撞上自行车前,自己竟然对此毫无察觉。光天化日之下,速度也不快,怎么就会撞上自行车呢?一番研究后,刘小姐发现,原来,爱车粗壮的A柱是事故的元凶。在某个角度下,这条A柱甚至可以完全遮住车外一个大人的身影。

  应对之道:既然知道前侧方向存在盲区,那么我们在转弯的时候便要格外的小心,没有把握时应该摆头观察A柱后方的情况。同样,某些车粗壮的C柱对于驾驶者的影响就更大了,很容易在倒车的时候影响驾驶者的观察。因此,对于习惯倒车时扭头观察的驾驶者来说,也必须同时注视两侧后视镜进行倒车。

  9 车灯开了仍会“夜盲”

  刚拿到驾照没多久的黄女士某天晚上开车出门购物,结果在小区一个没有路灯的拐角,竟然径直爬上了绿化带,导致车辆严重受损,人也受到了惊吓。事后根据黄女士回忆,事发时虽然车灯已开,但由于缺乏路灯照明,因此车辆两侧还是难以观察,结果不小心就碾上了路沿,慌乱之下,还误踩了油门,导致车辆彻底开上了绿化带。夜间因为缺乏有效照明,为车辆造成了全方位的盲区。

  应对之道:虽然每一辆车都装备有车灯,但灯光的投射范围始终有局限,比如在黑暗的弯道中,车灯就难以覆盖弯道内侧的位置,这就可能导致车辆与弯道内的物体和人发生磕碰。那么行驶在昏暗的街道,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减慢车速,如果发现观察弯道内侧环境还是没把握,可以打开转向灯辅助照明,转向灯不算明亮的灯光在慢速下照亮几米内的环境还是绰绰有余的。当然,为了防止与路边的行人发生擦碰,环境允许的话也可以短促鸣笛以提醒路人。

  10 低速追尾

  追尾是很可怕的事故,那些在高速公路上追尾大货车的惨烈事故照片,看得让人背脊发凉。但事实上,大多数的追尾事故并非在高速公路上发生,而追尾的原因甚至都不是因为前车减速,你说奇怪不奇怪?我前些日子在公交车上就目睹了一起类似的事故,那是在一个三车道因为修路而并为一个车道的拥堵路口,所有的车都拼了命的往里挤,记者所乘的公交车也在往旁边一个车道并线,很显然旁边车道的越野车并不希望公交车并进它的前面,它只能尽量缩短与前车的距离,不给公交车并线的空间。可是慌乱之中它却没有控制好车距,直接吻上了前车的屁股。由于交通混乱,加上缺乏公认的让行原则,这样的事故在我们的身边频繁的发生着。

  应对之道:在拥堵的环境下,车距可以适当降低,但绝对不应该降低到冒险的程度,一切都应该在驾驶者的水平控制之中。另外,建议驾驶者们将开车看成工作,应该更加心平气和的对待,往往焦躁而斗气的心态就会成为酿成事故的导火索。

  南方日报记者 朱钦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