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这样做毁车更毁人 盘点一些不容忽视的驾驶陋习

2014年01月17日 10:2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同样的车,分别让两个人去开,经过漫长的岁月后,两台车的车况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可能其中一辆车况如新,而另一辆却可以提前进报废厂了?这就是驾驶习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而且不当的驾驶习惯也会加速爱车的贬值。

  恶习一:看见减速带视如不见底盘早晚散架

  总有粗心的车主,在通过减速带时,往往只稍微降低一点儿车速,便撒欢似的压过这些“疙瘩路”。稍微注意一点儿的车主,会采用一侧车轮压减速带,一侧车轮压平路的方式疾驶而过。他们认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车速,同时还可以降低凹凸不平的路面对爱车轮胎和悬挂的损害。其实,对于这两种通过减速带的驾车方法,高速通过减速带会给车辆的悬挂系统带来不小的伤害,即便是采用单侧轮胎通过的方式反而更容易受到冲击,并且造成车辆双侧悬挂系统受力不均。

  平常很难观察到车辆的减震器、弹簧、悬挂,但它们也是车辆的易损部件。过沟过坎时提前减速,而不要硬生生地让车辆冲过去,这不但是保证乘坐舒适性,也是对减震器、弹簧、悬挂的保护。不少车主上马路牙子时一跃而上,想显示高超的驾驶技术。说不定哪一次,车辆的减震器或弹簧就不再配合你的操纵了。

  恶习二:过分热车费油费车费时间

  寒冷的冬季,很多人都采取原地长时间怠速热车的方式。但事实上,原地怠速热车不仅效果甚微,还浪费汽油和时间。当引擎在没有负荷的状态下,温度的爬升是相当缓慢的,也就是说,引擎在怠速状态下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2-3分钟原地热车后立即上路行驶,但由于此时引擎及传统系统都尚未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所以此时仍然需要将转速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不应超2000转),待水温上升到合理水平后方可高转速行驶。

  恶习三:油箱见底才加油导致油泵过热

  “师傅,您知道这附近哪有加油站吗?”总有那么些懒鬼司机喜欢等到油灯亮起之后,才四处导航寻找加油站,殊不知长此以往,你爱车的油泵寿命可能会大大降低。因为现在的汽车多为电控喷油的工作方式,燃油泵都是依靠油箱内的燃油来进行冷却的,如果油位长期过低,那么就极有可能出现油泵过热甚至烧坏油泵的现象。一但出现油泵故障的时候,那么安全隐患可想而知。因此车主应在平时日常行驶时,多注意燃油的油位,差不多半箱过半的时候就去加油。

  恶习四:不平路面经常随意停车,车架易变形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大,停车难几乎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而车主在选择停车位置时,往往考虑到的是车辆四周的环境,如是否容易驶出、会不会被刮蹭,而对于车辆需要停靠的路面状况却少有考虑。

  为了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找到停车位,不少车主会不惜力气地将爱车停放在马路牙子上,或者被逼无奈地将爱车停放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如果短暂采用这种方式停放,一般不会对车辆造成什么损害。可如果车主在单位、小区等这些需要长时间停放的地方时,高低不平的路面,会使车辆处于低平面的那一侧轮胎、悬架承受更大的力量,易导致悬挂系统过早的变形。更严重的会导致车架变形,而车架的变形又是很难校正的。

  恶习五:停车马马虎虎经常蹭轮胎

  如今对轮胎的保养提醒已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轮胎的胎侧面最薄,因此车主开车上台阶或过马路牙子时要特别留意保护胎侧,在正面不碰撞的同时也不要剐蹭到侧面,侧面的碰撞比正面还要毁胎。

  恶习六:离合没完全分离就急着换挡

  平时开车时我们总可以看到,一些心急的车主在离合没踩到底时就忙着挂挡,这样不但挡位难以正确挂进,而且长期这样操纵,对手动挡车型的变速箱是一种致命的损伤。自动挡车型固然不存在踩离合换挡的题目,但不少驾驶员在车辆没有完全停下来时,就匆忙挂上P挡,变速箱同样难以承受这种车况与操纵不符的情况。

  恶习七:升挡超车损害发动机开车中还有一个普遍的误区对发动机损害较大,那就是升挡超车。当挡位较高时,发动机扭力反而较小,油门反应不灵敏,达不到想要的加速效果。正确的做法是,超车提速时主动降挡。对于自动挡车型来说,当驾驶员深踏油门时,行车电脑会自动做出判定,降挡以提供足够扭力超车。但条件是驾驶员要将油门踩得足够深。

  恶习八:方向盘一转到底缩短助力泵寿命

  方向盘转动角度过大:由于经常使用,助力泵也是车辆上易损的部件。驾驶员在打方向时,当打到头时回一点儿,不要让助力泵长期处于一种绷紧的状态,将有利于延长助力泵的寿命。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