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车补贴“暗战” 快的打车的乘客已超过650万

2014年02月27日 09:34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上午9时,在北京农展桥下,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小伙儿站在人来车往的十字路口,对着手中的两部手机念念有词。小伙儿叫张源,是快的打车软件公司的员工,每天重复一项简单但不可或缺的工作:“数数!”

  两部手机,一部装着嘀嘀、一部装着快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通过打车软件呼叫出租车,数着订单能分别推送给周围多少辆出租车,以判断司机用户数的多少……在快的覆盖的大约50个城市里,每天都有人在做这项数据监测工作。

  一方是支付宝助力的快的打车,另一方是微信撑腰的嘀嘀打车,任何一方都不可小觑。双方的竞争不仅是对打车软件用户的拼抢,还是它们的“后台老板”支付宝和微信对移动支付用户的白热化争夺。从市场表象上看,双方进行着一场热闹的补贴大战,但背后却是一场扣人心弦的“暗战”,虽然没有硝烟,但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

  开端

  去年12月初,总部位于杭州、发力“北伐”的快的在北京率先掀起一轮打车补贴热。有了支付宝做后盾,快的显得豪情万丈:乘客和司机每单能获得5元钱返现,也就是乘客支付正常的打的费,但是不久能获得5元的打到支付宝中的奖励。大约1个月后,快的还另外再送给第一次使用快的软件的新用户30元话费,话费也打到支付宝中。

  一时间,快的“北伐”脚步明显加快,在北京这个嘀嘀的大本营,虎口拔牙地“拉拢”了不少用户。

  “乘客‘返现’不如直接‘减免’来得划算吧?”快的副总裁李敏和他的团队还在纠结,到底是给乘客“返现”还是直接“减免”相等额度的车费更吸引用户。

  突然之间,一柄挑战的利剑刺了过来——1月10日,微信支持下的嘀嘀打车发起乘客打车每单立减10元、司机补贴10元的活动。利剑一出,打车江湖立刻刀光剑影。很多用户开始弃快的而改用嘀嘀,快的监测的用户数据量急速下降。

  “不能认栽!用户是最实在的,谁的补贴高就用谁的软件。”李敏说。很快,快的决定对用户的补贴也涨到每单10元。深谙互联网“产品免费”思维的两家公司在这个时间点,谁都不敢轻易降低补贴力度。于是,彼此“盯梢”、比价……两家公司就此开始了一轮轮你来我往的补贴较量。

  升温

  2月初,春节刚过,《临沂日报》一位记者联系到李敏,想要采访打车补贴的事儿,这让他大感意外:“没想到这个话题已‘烧’到三线城市了。”一查后台数据,1月30日除夕当天,仅仅临沂市的快的订单就达到了2万单。

  在随后的日子里,快的和嘀嘀的较量不断升温,媒体也越来越关注这场百姓打车狂欢,很多人茶余饭后也在议论这场让人咋舌的补贴之战。

  位于杭州天目山路网新大厦9层的快的总部,刘雨林和他的同事在那段时间,一直过着“打了鸡血”一般的日子。这股打车补贴热给提供网络服务的服务器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考验。

  “服务器扩容,调整带宽,调参数……”1个月里,这句话几乎成为刘雨林的口头禅。同年初相比,快的技术团队采购了3倍于原设计数量的服务器,而每一次调整就意味着几乎所有后台参数的再一次磨合,打车系统的所有细节也经历着一次次微调。

  尽管去年12月份公司就有了一套补贴方案,对服务器扩容也一直是刘雨林所在的技术团队一直在做的事儿,然而直线攀升的用户数和订单数更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

  “和其他复杂的互联网产品相比,打车软件并不复杂。”在刘雨林看来,这场竞赛无论对快的,或是竞争对手来说,考验的都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对服务器的扩容,同时不影响用户使用。

  不只是服务器,这家年轻的企业本身也在扩容。随着用户数量的节节攀升,他们对技术、客服人员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去年年底,团队还只有150多人,现在已经是近200人了,两个月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胶着

  2月10日,春节后不久,“嘀嘀每单补贴降成5元了。”一早儿,李敏就将这条消息发到了团队成员手机的聊天群里。

  这一天,深谙互联网营销思路的快的向媒体发出了这样一条消息:“胜利结束战斗,快的打车奖励继续进行。”而这样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却在一个星期后改变了。

  2月10日之后,随着补贴的减少,嘀嘀的用户急速下降,快的大幅上升。一时间,快的团队心里暗自欣喜。

  然而,一个星期后的2月17日上午,嘀嘀宣布:将补贴从5元重新调为10元。

  “我们要永远比对手多补一块钱。咱补贴11块!” “先干,干了再说!”……2月17日下午1点来钟,在快的核心团队的一个10余人的手机聊天群里,寥寥几句话之间,一个“比对手多一块”的决定诞生了。此时,距离嘀嘀打车宣布每单补贴调回10元刚过去不到3个小时。

  李敏当时正坐在从杭州赶往北京的高铁上,他关掉手机页面后陷入了思索。凭着自己10多年的互联网从业经历,他敏锐地感觉到“一把火真正被点起来了”。

  两个小时后,快的对外宣布调整打车补贴政策,将原来每单10元补贴调至11元,目标直指竞争对手嘀嘀打车。

  在李敏看来,宣布“多一块钱”的补贴方案并不困难,真正考验快的团队的却是拿定方案到宣布之间的2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快的团队几乎全员出动,一份份技术、市场的可行性报告通过邮箱、微信,甚至零散的短信汇集到了一起。

  高调打出“比对手多一块钱”的挑战牌,等待对手出击的快的团队果然“如愿以偿”。仅仅沉寂了一个晚上,2月18日一早,嘀嘀再度“亮剑”,这一次“玩得更大了”。或许是从红极一时的微信红包里汲取了灵感,嘀嘀的补贴政策变为:乘客每单随机获得12至20元的补贴。

  “后续无论什么情况,只要对手调了,我们‘永远比对手多补贴一块钱’的政策都会自动生效。”在李敏的邮件里,这句话被抄送给了每一个快的员工。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当天下午,快的将补贴调至13元。

  一方每单补贴13元;另一方每单大部分补贴12元,但最高有可能随机获得20元。两个公司的补贴力度各有千秋,竞争似乎处于微妙的平衡中。

  而这种和嘀嘀的“短兵交接”,已经成为常态。“打开电脑,看一下我们自己的数据,了解对手的新闻、动态——这是我每天上班后下班前的必修课。”李敏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每单补贴额上升的同时,两家公司却“精明”地悄然减少了补贴次数。记者发现,快的自去年12月起推出补贴活动后,乘客每人每天可获得4单补贴,而在2月17日,补贴量被减为3单。嘀嘀一方,今年1月10日首次推出每单10元补贴时,乘客每人每天可获得5单补贴,而同样到了2月17日,这一数字被减为3单。

  战绩

  快的不愿透露现在每天在打车补贴上的支出,但以全国每天巨额的订单量算,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的。不过,从此前公开的数据来看,支付宝和快的至少已为这场“抢客”大战投入6亿元。

  “烧钱?”“耍阔?”“快的和嘀嘀疯了?”一时间,两家打车软件公司败家子一般“烧钱”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不少争议和疑问。

  不过,生意人精明着呢。“钱花在刀刃上,我们虽然花了一笔不菲的补贴钱,但也省掉了巨额的广告费。”李敏告诉记者,除了最初进入北京市场时曾试图做一些电梯广告,快的基本上再无任何广告支出。一笔笔“真金白银”的补贴进入乘客、司机的腰包,却换来了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用爆发性增长来形容快的在过去两个多月中的业绩一点也不为过。快的CEO吕传伟2014年年初接受采访时表示,2013年快的业务实现了百倍增长,“2014年希望能实现10倍增长”。不过新的一年过去才两个月,2014年的目标已经实现。

  “火成什么样?我们现在能每天免费上趟央视。”这是快的市场部一个小伙子和朋友的一句玩笑话。但却也不完全是玩笑话,今年1月中旬以来,位于北京国贸大厦附近的快的市场部愈发成为整个团队里最忙碌的部分,此起彼伏的采访电话声充斥着整间办公室。

  昨天下午,在李敏办公桌的电脑上,透过一幅幅曲线图,记者看到一份北京市场的最新数据:北京使用快的打车的乘客已超过650万,司机超过7万,每天的订单量超过36万单。与快的2月初最后一次发布的数据相比,每日订单量已经翻番。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