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疯狂合资换不来自主汽车工业强大

2014年03月20日 08:5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段时间,关于合资股比放开利弊,引发业界的广泛热议。合资股比放开,能否振兴自主汽车工业,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不管可能放开的合资股比,还是如今汽车集团疯狂与外国品牌的合资模式,都早已成为制约自主汽车工业发展的一颗毒瘤。

  首先,我们先谈谈汽车准入门槛。当前,民营企业很难进入整车制造领域,而占有更多资源和话语权的大型国有汽车集团,却基本可以不受约束的进行疯狂的合资扩张。但,原本最有能力担负发展自主品牌重任的国有汽车集团,却合资成瘾,既无心研发,也从未把重心偏向发展自主品牌。

  其次,从市场换技术的角度,仅需与全球实力最强的丰田通用大众奔驰宝马等几家企业合资即可,大可不必把所有品牌都引进来。但仅在家用车领域,合资品牌多达30个之多。而自主品牌方面则不到20家,其中还包含很多不被国企集团放在战略位置的陪衬品牌。

  2013年,上汽集团成为我国首家迈入500万辆阵营的汽车集团。但上汽自主品牌荣威和MG,销量仅有区区23万辆,不到总量的1 /20。在当前巨无霸的汽车集团里,这样轻自主重合资的畸形现象,已成常态。

  当下,中国显然已是最能包容全球汽车品牌的市场,合资车型在国内市场如鱼得水。而在国有集团推动下,奥迪和帕萨特等车型,也显然比自主品牌更有官车的形象。与日本、美国、德国、韩国、俄罗斯等汽车销量大国清一色本国车当道不同,中国却成了外国车的天堂。不仅家轿前十车型清一色为合资品牌,就连面包车,也被合资品牌占据一半份额。同时,自主品牌还只能在中低端市场觅食。当前,国内汽车大佬把合资品牌推向销量巅峰之时,却让旗下自主品牌陷入边缘化。

  国内自主汽车工业今日的无助局面,与国内汽车集团“逐利忘本”息息相关。正因为国内这些汽车大佬们不能像连续9年领跑全球空调销量的格力一样“掌握核心技术”创造辉煌,所以更愿意低声下气的与人谈合资,并计划一直合资下去。正因为合资没有换到技术,自主汽车工业错失了过去十五年汽车消费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合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汽车工业强大不是集邮,不是集齐全球汽车车标贴在一汽、上汽等标记旁边,并把这些舶来的品牌卖得满大街都是,那就叫强大。只有重视自主品牌的发展,掌握核心科技,自己生个儿子,能文能武,那才叫强大。

  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汽车GDP多与少,早已失去意义。在百业兴旺的今天,我们有理由在一个最能代表国家制造业实力的行业,做一些慎重决定,更不能为了几个集团漂亮的报表,毁了一个迫切需要强大的产业。

  如果汽车行业有幸捡到一个月光宝盒,在夜静月明之时响起咒语,时光突然回到30年前:所有的国人,都不想看到占尽资源优势的国有汽车集团布局里,自主品牌显得如此无足轻重。

  在放与不放的喧哗中,对于决策者们,是时候洗个冷水澡,思考近十年间的疯狂的合资现象是否合理。在做股比和合资决策之时,别如同当初一片骂声中,仍义无反顾地生下合资自主这个无人宠爱的怪胎一样,再遭万人唾骂。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