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与车企“勾结” 汽车油耗公信力失真事出有因

2014年03月21日 09:2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某自主品牌汽车被爆出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勾结,炮制虚假油耗数据的丑闻。在相关调查中,检测机构只对车企送检的样车负责,并为车企如何降低样车的油耗出谋划策,与此同时,车企通过修改发动机参数等不正当方法以达到最终降低车辆油耗的目的,由此得出该车虚假的工信部油耗数据,给消费者以误导。这类人为制造出的虚假油耗,不但欺骗了广大消费者,还有可能骗取国家节能惠民补贴,甚至影响国家对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

  其实汽车油耗造假事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当年现代起亚在美国的“油耗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发现现代起亚共13款2011至2013年款车型的油耗与其测试结果不符,存在夸大现象。经媒体曝光后,现代与起亚集团立即发表联合声明,现代美国CEO出面对该事件进行道歉,对多款车型的标定油耗进行上调。并且给予每位现代与起亚车主一张支付卡,根据其车辆的行驶里程以及当地的油价,对于油耗标定的差额给予补偿。另外对此造成的不便,现代起亚还将对每位车主提供15%的额外补偿。

  而对于此次曝光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与车企勾结制造虚假油耗一事,因此受波及的中国车主能否受到厂家的补偿就不得而知了。在进行油耗的数据调查前,还是有必要对于汽车的几种油耗数据进行分类说明。

  一般说来,一辆汽车有几种油耗,首先是厂家官方油耗数据。在工信部开始公布检测机构测得油耗数据前,厂家所提供的官方油耗是消费者唯一能参考的车辆油耗数据,不过这个数据是由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后才得来的。比如车辆为等速行驶(一般为60或90km/h),测试环境满足国家规定的风速、风向及温度等条件,而且车辆还要满足空载、关窗、不开空调等严格的要求。而在这些看似有些非分的要求下测得的“最经济油耗”,显然会与我们日常驾驶中车辆的真实油耗大相径庭,由此也给厂商公布的车辆官方油耗带来了“注水油耗”之称。

  为了严格规范油耗检测,并能给予消费者具有参考价值的油耗检测数据,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若干文件,要求汽车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确认,也就是说厂家需要将车辆送至工信部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油耗测试,测得数据在规定范围内才属合格。而得出的被确认数据则会以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的形式张贴在新车玻璃的醒目位置上,给消费者以参考。

  在油耗的测试方法方面,汽车燃料消耗量数据是按照国家标准GB/T19233-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通过在试验室内模拟车辆市区、市郊(包括公路)等典型行驶工况测定的。分别对车辆市区、市郊最高车速、平均车速、运转循环里程等进行规范,并根据车辆在此期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量,采用碳平衡法计算得出不同工况的车辆燃料消耗量。

  不过看似严格的油耗测试,却被新闻曝出是由不良检测机构与车企勾结所得,在检测环节有如此大的疏漏想必此次报道并非个例。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车辆实际驾驶所得的油耗与测试得出油耗有所差距,但其中测试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却值得我们深思。

  客观来说,工信部油耗和消费者实测的真实油耗有出入是比较正常的,比如两者的测试环境存在着很多差异,而且油耗数据是非常个人化的数据,跟每个人的驾驶习惯也有很大关系,同样一辆车,不同的人去开,就会有不同的油耗。然而,两者的差距如果在10%,或者说20%,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两者数据动辄相差30%以上,试问,这样的参考数据还有多少“参考价值”呢?

  编后语:汽车油耗测试时的作弊行为内幕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其实这早已是行业顽疾,而与测试环节的作弊相比,更荒诞的是目前监管疏松的新车油耗报备制度,以及并不怎么适合中国城市实际路况的油耗测试标准,业界和媒体对此早已呼吁进行改革。

  对于注水的汽车油耗,消费者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看着厂家推出的“省油广告”,信着新车玻璃上贴着的公示油耗掏钱买单。然而一旦进入新车使用阶段,实际油耗往往比公示油耗高得离谱。消费者这种被侵害的合法权益还很难找到维权途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两个车型吹牛、某检测中心作弊的问题,还牵扯到整个油耗检测公示制度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顶层设计。

  而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吹牛”则面临着“上税”。例如,现代和起亚此前被发现虚报所产汽车的燃油效率,结果厂家同意对全球范围受影响的90万辆汽车的车主给予巨额赔偿,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车主。可见,在汽车发达国家,油耗问题是严肃的商业诚信问题。一旦汽车厂家的自报油耗吹过了头,政府主管部门、消费者组织等会联手让厂家付出高昂的“诚信成本”。

  而站在建设汽车强国的角度,油耗注水、自欺欺人问题伤害的绝不仅仅是消费者,而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良性发展和竞争秩序。当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油耗测试不准,会导致政策“奖优罚劣”的标尺刻度失真,也会导致市场看不见的手选择失真。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