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系车酝酿深度中国本土化 还击欧美系车

2014年04月17日 11:25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据《日本经济新闻》4月15日报道,在中国陷入销售低迷的日系车企计划借助新的“本土化”战略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新车。日产系计划将零部件采购中来自中国厂商的比例提高至50%,以降低成本。而本田系将由中国当地法人主导设计等业务,以满足当地的需求。在采购和开发方面将加强本地化,以追赶在专用车等投放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的欧美企业。

  日产旗下中国合资企业—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计划今年推出中国专用品牌“启辰”的新款型车。这款小型车以日产“玛驰(march)”为基础,其零部件几乎全部为中国制造,而且大量采用了中国当地供应商供应的产品。有分析认为,中国厂商产品在整车中所占比例到达35%至50%左右。

  中国当地厂商的零部件价格被认为比日资供应商低20-30%。东风日产在最近数年里开拓了以当地厂商为主的50多家新供应商。在内饰零部件、冲压零部件、轮胎、车轮和变速箱等广泛领域,已经开始采用当地厂商的零部件。

  有分析认为,以采购成本的降低为武器,新款车价格将下调1万元左右。2012年4月上市的“启辰”现有车型的最低价格不到7万元,因此新款车有可能低于6万元。这种价格水平已足够与进行低价销售的中国企业展开竞争。

  2013年,日产在轿车、掀背车和SUV的3种车型总计销售了10万辆。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信心十足地表示,今年力争同比增长50%,达到15万辆的销量。2013年中国新车市场规模比上年增长14%,已经扩大至世界最大的2200万辆左右,在作为增长火车头的内陆地区为主的地方城市,销量有望继续增长。

  丰田在2013年11月完成全面改进的小型车“雅力士(YARIS)”和“威驰”上积极采用了中国当地供应商的零部件。其最低售价低于7万元,而之所以能实现这个价格也是因为扩大在当地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成本降低。丰田开发负责人、首席工程师松田健表示在车身上部,“中国厂商零部件的采购比率已从以往车型的3%提高至18%”,今后仍将积极采购中国厂商的零部件。

  本田已开始向中资供应商派出自己的工程师,为改善品质而提供了经验指导。过去对中国当地供应商的评价是有能力生产低价零部件,但品质并不稳定,但与当地合资的广汽本田内部于2012年构建了扶持具有潜力的工厂的体制。此举意在挖掘中国合作伙伴,目前20名技术人员在为中资厂商提供指导。

  自2012年9月发生反日游行以来,日系车陷入了销售低迷。据瑞银集团(UBS)的调查,在中国的乘用车市场,2012年日系车份额比2011年下降3个百分点,降至21%。而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18%。

  实际上,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的下降并非始于反日游行。日系车的最好业绩为2008年的31%,在当时甚至成为了超过中国当地厂商的最大势力。但在雷曼危机之后,中国政府作为经济刺激政策推出了购车补贴制度,而低价格的中国车借此恢复了生机。同时,欧洲企业也抓住了这个机遇,通过加强低价格车扩大了销售。

  为了挽回起步晚的劣势,日系车企业将在作为制造低价格车关键的采购领域推进本地化,另一方面在设计和装备方面也将致力于本地化。

  广汽本田于去年6月上市的中型轿车“凌派”是由中国当地法人主导开发的第一款真正的中国专用车。广汽本田中国业务统括负责人、常务执行董事八乡隆弘表示,“在开发方面彻底实现了本土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款车采用了符合中国人偏好的大尺寸流线形设计。通过与零部件厂商的合作,最大限度利用了当地的零部件、设备和模具等,进而降低了成本。

  结果,这款车在华销售势头强劲。虽然10万元左右的低价位竞争激烈,但3月销售了1万3320辆。自从上市以来,几乎每个月都超过了作为畅销车标准的每月1万辆的大关。另一方面,本田的全球王牌车型“雅阁”的销量自今年1月起出现了同比下滑。如今,在发达国家畅销的车型似乎未必能在中国得到欢迎。

  欧洲车企已经在中国取得了成果。大众的“朗逸”去年销售了约40万辆,相当于广汽本田的总销量。此外,美国通用汽车的“赛欧”以最低不到6万元的低价格作为武器,销售了近30万辆。

  今后,日系车企将竞相在中国通过本地化降低成本以及确立独创性。但是,当地供应商对汽车厂商的筛选也已经开始。虽然日系车企转向了本土化,但其与欧美企业和中国企业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记者 关超)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