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后装市场是车企“裸奔”的产物

2014年07月31日 10: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当前,互联网企业纷纷扎堆汽车业,阿里推互联网汽车,百度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乐视也试图复制互联网电视模式进军汽车业。互联网企业对汽车抱有的极大热情刺激了传统车企,也进一步折射出传统车企在互联网时代遭遇的尴尬。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为王,向来“自我”的车企显然不适应这种“被牵着鼻子走”的节奏。未来,车企能否实现互联网转型,其关键是能否赢得用户。

  用户被“早产”的汽车“绑架”

  汽车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它被人类赋予的唯一一项功能就是快速移动。这一历史基因导致汽车产业的历次重大变革几乎都与动力驱动系统相关,这使得汽车成为越来越精致的“移动盒子”,多数车企也习惯性沉迷在自设的“工业美学”中。在卖方市场的刺激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成为汽车业常态。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革命,与用户保持先天距离的车企有些招架不住。

  互联网给企业导入了一种最本质的逻辑:从“自创”到“众创”。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任何行为都是用户行为,这一变化打碎了传统流水线制造模式,众所周知,恰恰是汽车产业将流水线生产发展到极致。从互联网的交互性属性来看,生产制造的精益化程度越高,汽车产业就离用户越远。汽车产业并不缺乏精致的产品,缺乏的是精致的用户思维。

  从用户角度来看,汽车是一个“早产儿”,其基本“生理功能”尚不健全,用户只能通过其他途径逐步完善。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汽车后装品的存在,以汽车为核心,从音像品到功能品再到高配品,用户需要陆续“打包”进来多达十余种的“标配”。对于用户而言,购买一辆汽车就意味着已经预定了未来有可能需要的种种配件。从提供单一产品到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车企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后装市场是车企“裸奔”的产物

  互联网经济紧密连接的属性使其行为方式更像是个生物群,共同发展和相互感染成为突出特征。与工业时代发展环境所不同的是,企业在新经济中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这与企业必须保持较快发展的历史使命形成强烈反差。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是经营关系,对于企业而言,发展与用户之间的紧密关系远比产品及技术本身更重要,其内在逻辑的真相是:用户是先于产品存在的,只有找到用户,才能找到产品。

  能在互联网时代存活下来的企业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最大化与用户结盟的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以用户为中心,快速搭建起联接各个节点的社会化网络,这个极具张力的网络关系将成为企业服务用户的最佳平台。从这个角度来考量汽车产业,传统意义上足具震慑力的庞大规模成为阻碍车企转身的最大困局,工业经济时代的高峰已经成为过去,如何攀登互联网经济的高峰成为下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深受工业经济浸染的汽车产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我”,这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显然是背道而驰的。用户需要的从来不是产品的某种功能,而是基于生活的某种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后装品的存在是个悖论,其本质是车企拿了用户的钱,却让用户自己办事,将汽车空间变成为后装品集散市场。这意味着,车企向用户提供的是一个“半成品”,尚未完成“穿衣”过程就已经上道,这本身就是汽车产业的集体“裸奔”行为。

  车企亟须互联网思维“转道”

  工业经济时代势在必行的任务是扩大生产力,从机器设备到组织结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其最终目的是规模效应的最大化。进入互联网时代,生产力成为了网络经济的副产品,这个时代的中心任务是强化关系,凡是网络化的企业,都具备较强的关系联接能力。在这种开放的网络关系中,组织首先要追求的是网络关系的最大化,而不是规模的最大化。

  这是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的基本原则,从这个逻辑来看,车企转型的动力不是源自产业内部,而是来自更大范围的产业外部。首先,互联网不断破坏产品生产者和服务消费者之间的旧关系。如今,生产者在消费,消费者在生产。其次,专业知识更多地掌握在分散的消费者手中,产品或服务的一流资源并不在公司内部,而是散落在网络的各个节点上。

  车企转型的重点是搭建汽车产业的关系网络,将拥有最终话语权的用户推到产业链核心位置。在这个开放的关系网络中,车企围绕用户的消费需求,最大化引入第三方社会化资源。从整个发展逻辑来看,车企以统筹者身份存在,最终为用户输出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站式解决方案。在资源快速流动的互联网时代,快速构建起这种开放生态的车企必定在转型中抢占先机。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