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巴冲突升级 比亚迪/荣威等海外市场或遭打击

2014年08月12日 10:43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昨夜今晨,一条巴以重启72小时停火协议的消息,让加沙这块狭长的冲突地带再次成为了世界目光的焦点。据俄罗斯《报纸报》8月11日消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在加沙地带再次达成72小时停战协议。

  莫斯科时间1时01分(北京时间6时01分),加沙地带进入一周内的第二次停战期,为期72小时共计三天。 此前,埃及方面曾呼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从8月11日凌晨开始停战。 对此,哈马斯领导人哈立德·马沙尔希望,停火制度可以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

  这已经是自上月8日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再度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以来,双方达成的第七次停火协议,其中只有三次“全程”发挥了效果。

  另据外电报道,此前一个月,国际社会在调停巴以纷争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双方爆发一个多月的冲突中已造成1930名巴勒斯坦人和67名以色列人丧生。

  据外媒报道,一位专门负责人道主义援助事宜的联合国官员詹姆斯洛利(James Rawley)表示,如果加沙地区的封锁再不停止,巴以有可能还会爆发新的冲突。而解除对加沙地区的封锁,不仅可以使用于重建的材料被顺利运入,更重要的是加沙可以像10年前那样同外界开展贸易活动。

  这位官员也表示,加沙地区潜力巨大,人民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同国外也有很好的交流。如果能解除封锁,相信加沙会有更好的发展。

  持续不断的冲突,不仅让当地人民生活在苦难中,也给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新车销量的明显下降。据中国商务部消息,持续一个月的以巴冲突,已经波及到了以色列汽车业。7月份以色列汽车销量为18,466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达14%。与此同时,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以巴冲突对以色列汽车业的影响尚未完全体现,预计8月份汽车销售数据将持续下滑。

  从汽车累计销量数字来看,今年1-7月份,以色列国内汽车累计销量为153, 977辆,同比增长15.4%。其中,销量第一的汽车品牌是现代,销售汽车20,757辆,同比下降7%;第二是丰田,销售汽车17,578辆,同比增长58%;第三是起亚,销售汽车16,051辆,同比增长26%;第四是马自达,销售汽车11,399辆,同比增长57%;第五是斯柯达,销售汽车8,858辆,同比增长16.5%;第六位是铃木,销售汽车8,587辆,同比增长55%。但随着冲突的升级,这一地区的新车销量恐怕难以持续高速增长。

  在以色列整个汽车产业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品牌在该地区的表现同样受到影响。据商务部网站显示,以荣威等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刚刚在4年前踏出走向以色列市场的第一步。

  据了解,大卫 鲁宾斯基东方汽车公司从当年10月开始在以色列市场正式销售荣威550轿车,售价为14.5万谢克尔(约合3.94万美元),与同等配置的其他品牌轿车相比,略为便宜。

  而另一家国内车企比亚迪汽车,受到的影响甚至更胜于其它企业,其新能源大巴在以色列有着深入的布局。据外电报道,2012年8月,比亚迪和以色列Dan公交公司签署协议,将为其提供700辆电动大巴。这是以色列首次引入全尺寸电动大巴。简单估算,该订单销售额约为15亿元。比亚迪公司人事表示,此项订单并非一次性销售,而是分批推进。

  Dan公交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8500万欧元来发展纯电动公交车,这意味着该公司旗下的25%的汽车将会实现零排放。虽然以色列消费者和企业普遍看好中国汽车,且以色列主要汽车进口商对经营中国轿车也充满信心,纷纷与中国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签定合作协议,但在冲突持续升级的环境中,中国汽车能在这一地区走多远,还值得国内车企进一步深思。

  其实早在今年2月,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中,在两国均有重点布局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就饱尝了一番冲击。一直以来,俄罗斯和乌克兰市场一直为中国自主品牌海外拓展的主要市场之一。而冲突影响到吉利、长城、力帆这些近年来在该地方发展迅猛的自主品牌。

  更加扎眼的是,在海外市场屡屡遭遇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自主品牌的国内老家也惨遭围攻。8月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7月份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轿车市场份额同比双双“十一连降”,分别降至34.6%和17.7%。这是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首度跌破20%,创下2009年以来的月度最低。

  而稍早前,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周密研究员在接受环球网汽车频道独家专访时,就特别指出自主品牌在海外拓展中亟需加强风险管控能力。

  “总的来讲,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经验缺乏,实力较弱。中国企业在面临此类风险时不能过度相信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而需要增加借助外部力量。关注政策引导和风险提示,做好风险应急预案,对企业至关重要且价值较大的标的宜使用保险服务。投资周期适当缩短,回款期尽量提前,尤其要注重人员安全,积极使用本地化人才,减少受到可能风险的影响。”(记者王晨熙)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