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汽车3·15:触底反弹 自主品牌企稳前行

2015年03月15日 10:21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参与互动()

  “12连降”、“历史新低”、“止跌反弹”、“逆势上扬”……短短一年内,自主品牌不仅收获了由低谷走向复苏的欣喜,也切身感受到市场重回正轨需要面临的艰辛。

  滑落与重生,是2014年留给自主品牌最深的记忆。

  摆脱谷底 困难犹在

  从2013年下半年市场出现回落以来,自主品牌何时止跌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经历连续12个月下滑过后,2014年10月,自主品牌终于实现了止跌反弹。不过,虽然止住了单月连降的颓势,但从全年整体看来,自主品牌依然只能接受连续四年市场占有率下滑的尴尬现实。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757.33万辆,同比增长4.1%。但与此相对应的一组数字则是,自主品牌所占份额仅为38.4%,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而自主品牌轿车就更为惨淡,销售同比下降17.4%,市场份额也较2013年再次下降5.6个百分点,仅为22.4%。

  销售遇冷、推广停滞、阵地失守,这是自主品牌2014年的真实写照。而长达12个月的萎靡不振,也让自主品牌逐渐失去了前些年积淀的底气和硬气;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在市场出口端的持续受阻,更是让自主品牌在困局中踽踽独行。

  如何才能让自主品牌重新展现昔日风采?

  合资下探 信心受挫

  自主品牌离真正复苏之所以还有待时日,从根本上说,是由其面临的“内忧外患”所决定的。

  随着外资品牌逐渐进驻国内市场,合资品牌的日益增多,加速了其触角延伸的范围。尤其是在市场份额最大的家轿领域,合资品牌在不断冲击自主品牌产品战线的同时,价格也在逐步下探,如今大多在8万元以下、有的甚至低于3万元的价格。

  合资品牌历年积累的口碑效应,与国人对自主品牌产品仍不尽认同的效应两相叠加,让自主品牌生存空间日渐逼仄的同时,寻求突破与发展,变得难上加难。

  尽管不少业内专家都曾为自主品牌鸣不平,指出自主品牌如今的价格定位与其品质并不相符,由于自主品牌在技术储备、产品创新方面的短板及缺陷,仍然使得众多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显得信心不足。相反,在一些消费者心目中,合资或外资品牌质量更有保障,外观设计也更时尚。

  虽然自主品牌在价格方面,一度以低价取胜,但长期的低价低品质的低端化策略,让自主品牌本来就难有大的突破;而就在此时,合资价格也下探到自主品牌的生存线附近,最后的一点优势也面临着消失殆尽的危险,自主品牌确实难躲陷入危局的困境。

  以我为主 精细布局

  但并非没有机会。

  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所言,自主品牌近些年通过产品改进、价格下降、性能提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自身为主,专攻各细分市场,就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发展思路。

  2014年,无论是在自主轿车领域成为典范的帝豪EC7,或是在SUV市场上稳居前列的长城哈弗,抑或是傲视MPV市场的五菱宏光、专注电动车领域的比亚迪,日益积累起来的人气已然表明,少了前些年广撒网多捕鱼的盲目,多了几分细分市场的专注、踏实和耐心,自主品牌的人气、销量自然就得以迅速凝聚。而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研发,也更增添了对市场反馈的针对性,消费者的需求才得以更迅速、更保质地得到满足。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其羡慕别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聚焦市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向细分市场要销量。”东风柳汽总经理程道然曾用这样一段话诠释了自主品牌近些年努力的方向。的确,与其永远跟着合资品牌的节奏,中级车卖得好就推中级车、SUV畅销就一股脑儿地扎堆出新,自主品牌找准自身定位,扎扎实实地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细分市场进行集中发力,也许短时间内只得分些残羹剩饭,但日积月累,在该细分市场做大做强、赢得消费者口碑,也并不是件难事。

  “以我为主”、“向细分市场要销量”,这样的定位和策略,无疑道出了眼下自主品牌摆脱困境、重新发力的关键。虽然从目前汽车市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全面布局细分市场、比拼一城一池是主流车企市场营销的一致策略;但对于仍处低谷的自主品牌来说,在自身实力有限、无法兼顾多个细分市场的前提下,选择主攻某些细分市场的做法,并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毕竟,做大并不意味着做强,自主品牌近些年之所以一直在挣扎中前行,就是因为过于机械地要与合资品牌全方位地一较高下,殊不知,多如大众、富如宝马,也不能一口吃下整个市场,耐心、有序地进行发展,才能最终走向强大。

  专注研发 以精为上

  在2014年,自主品牌的改变还远不止发展思路的“精细化”,技术、产品研发上的“精细化”,也是有目共睹。

  像在发动机技术升级方面颇有心得的奇瑞,已经开始顺应小排量增压引擎的行业发展趋势,逐步向排量更精致的1.2T引擎发展;长城更是以能够“私人定制”的哈弗H2展示出其在专注汽车零部件研发精细化的同时,还能将消费者内心需求和汽车制造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吉利则一直将精细的研发贯穿于高品质轿车和SUV的制造中,并将优秀的制造工艺与出色的行车质感牢牢结合,在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KC平台上不断生产出优质的汽车产品。

  此外,在新能源车研发方面,自主品牌的“内功”也练得相当不错。比如,持续发力新能源车数年的比亚迪。要知道,在以“秦”迅速打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后,比亚迪更专注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电池”,并在与特斯拉的交锋中不甘示弱,于去年宣布启动其电池产能规模高达8GWh的相关设施建设。而华晨在与宝马合作多年并不断汲取经验和技术,不仅在“之诺”后专门设立新能源技术中心进行研发,还在节能减排产品研发及保护环境等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研发上的专注和精细化,让不少自主品牌在从低谷复苏以及未来的产业化道路上,平添了自信。据悉,依据目前较好的发展态势,吉利将今年的目标定在了45万辆,比去年41万的实 际 销 量 增 长9.8%;而奇瑞则针对国内市场制定了40万辆的产销目标,较去年增幅达14.2%;长城汽车更是 预 计 增 幅16.4%,剑指85万辆的销量目标……种种指标的上调,反映出自主品牌自信心提升的同时,更表明其走出低谷、并与跨国品牌一较高下的决心。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未来之路未必平坦,而自主品牌走得虽然低调,但也平稳有力,值得人们期待。

【编辑:张司南】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