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多地分公司被查 Uber在华结局几何?

2015年05月07日 15:2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网北京5月7日电(记者 黄博阳)继4月30日广州市工商、交委和公安三部门联合行动以“涉嫌非法经营”的名义对Uber广州分公司进行检查之后,成都成为Uber第二个被调查的地区。

  但在调查同时,网民对Uber的支持声音占明显优势,对“专车”合法化的呼声也愈发高涨。一边是来势汹汹的监管,一边是网民的拥护,Uber这出戏的结局会怎样?

  和监管部门“死磕”

  梳理Uber的海外“斗争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与政府部门博弈经验极为丰富。据统计,2010年诞生于美国的Uber,至今进入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300个城市。同时,其在全球范围内遭遇来自监管层或当地出租车行业的抵制反对一样数不胜数。

  在刚刚上线登陆美国波士顿时,当地警方宣布Uber司机违规并扣车,原因是Uber使用GPS追踪来计算乘客的费用;登陆欧洲之后没多久,在荷兰阿姆斯特丹4名司机因使用Uber而被捕;德国法兰克福法院直接判定Uber违法,全国业务遭到封杀;日本国土交通厅也认定Uber违法,并指出在汽车保险问题上不透明。

  可以说,各国均能够明确指出Uber自身存在保险保障、无运营资质等所谓“硬伤”。但是面对如此多的禁令,Uber在海外的态度大多是“无视之”。

  无视并非是因为无所顾虑,而是背靠大量的用户支持。对于欧美等国家的打车一族来说,Uber几乎改变了他们的出行习惯。从以往的等待出租车并遭遇多次面对面的拒绝载客到出门定制车辆,无论是便捷性、舒适性,还是心理感受都要比在街边无奈等待要强。

  背靠用户支持,以及接地气的营销手段,Uber这辆“黑车”在烧钱补贴时不仅还能盈利,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到了全球。

  “整顿”后进入“合作”

  毕竟,国家地区之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市场,Uber在滴滴、易到、神州等已有的专车平台面前显得声势不足,直到“人民优步”的计划推出之后才略有改善。

  从运作程序上看,“人民优步”是吸引私家车进入平台,然后以司机乘客双向高额补贴来吸引终端用户,乘客只需要付原本出租车70%的费用,而司机也可以获得比普通出租车司机多数倍的报酬。仅从这个角度来说,Uber做的事情与之前滴滴、快的专车业务并无太多不同,仍算是开拓市场的“烧钱”模式。

  不仅如此,善于研究各地政策的Uber将此项目自诩为“拼车服务”。将其一直标榜的“分享经济”概念与部分特大型城市鼓励拼车出行的政府倡导相挂靠,形成既可以让私家车开展轻资产业务,又可以一定程度上躲避监管的方法。

  但国内的监管部门、从业人士都明白,所谓的“拼车”到了落地运行时很快就会演变为拉活的“专车”。

  有分析人士认为,Uber在经历一系列的调查、取证后,或许会和滴滴、易到等曾受到调查的公司一样进入“合作”态度。“无视监管的结果只能是退出”,上述分析人士称,在国内专车、租车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下,Uber如果按照海外思路“来硬的”,就等于既要面临非法的政策红线,还要面对更加激烈的行业挤压,“这样做得不偿失,还是该沟通沟通,该交啥交啥”。

  尾声

  监管部门对Uber进行查处不无道理,法律法规毕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但是,治得了Uber,治得了打车难么?市民对便捷出行的巨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依旧是个无法回避的客观问题。

  用户一旦打开了“专车”的门,就很难不坐进去。Uber只是一家公司,就算其最终退出中国,还有更多的Uber建起来,因为巨大的需求已经摆在眼前,未来的趋势也日渐清晰。

  做好监管保障的同时,如何满足市场需求?这恐怕是监管层在调查Uber的同时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

【编辑:汪洁】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