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看晋江经济结构与地税征管模式如何“转身”

2011年09月26日 10:1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被问及晋江地税变化的原因时,从事税收工作近30年的骆跃建一语中的: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悖离“先经济后税收”的原则。晋江地税今天的成果,其实就是晋江市近年来,主动又扎实的转型、提升的实践折射于税收的结果

  近日,记者慕名前往福建省地税系统惟一一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晋江市地税局采访时意外地发现,晋江地税的征管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即打破原来税收专管员分片管理、一人统包的集权式粗放税源管理模式,构建分类管理、精细集约的专业化管理模式。

  晋江市地税局局长骆跃建说,目前,晋江地税的27名专业型人才,管理着全市9%、2039户的重点税源,控管着全市74%的税源,监控近80%的税收风险。由于管理模式的变革,晋江地税征收效率明显提高,人均组织收入水平从2005年的911万元提高到2303万元。

  当被问及晋江地税变化的原因时,从事税收工作近30年的骆跃建一语中的: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悖离“先经济后税收”的原则。晋江地税今天的成果,其实就是晋江市近年来,主动又扎实的转型、提升的实践折射于税收的结果。

  经济

  转型提升 发展新兴

  晋江,得改革开放之先,依靠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创造了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齐名的“晋江模式”,创造了别具特色的“晋江经验”。然而,家族企业为主、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经济特质,使“传统产业集群发展”为区域经济重要特征的晋江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晋江承载着1.3万多家企业、10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环境承载力几近极限。

  情势所逼,逼着善于逆势而上的晋江人冷静思考,渐成共识——只有知难而上,主动转型,晋江才有未来。

  转型是大势所趋,而作为一个率先发展地区,则应该更多地关注怎么转型。晋江没有简单地否认传统产业,也没有空谈时髦的新兴产业,而是静下心来,分析利弊,明确提出“提升传统、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思路。

  对于晋江发展史上功不可没的传统产业,晋江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辅之以规模化、品牌化、上市化。统计显示,从规模上看,亿元企业已取代规模以上企业,成为晋江发展的主体力量。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产值占晋江工业总产值的77%,而到了2010年,全市373家亿元企业对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70%。近90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国字号”品牌企业,使晋江在短短5年间,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之都”。不仅如此,晋江市还针对多数企业仍为家族式企业的特点,借用鼓励企业上市的做法,促进以民营企业为主、家族企业为主的传统产业主体向现代企业制度。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上市企业数量31家,总量居全国县级市首位。2010年,上市公司、后备企业年度税收增量占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量的70%以上。经过规模化、品牌化、上市化提升的传统产业,快速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竞争力显著增强,在经历多次危机洗礼后,多数行业仍以年均20%的幅度增长。

  对于新兴产业,虽然发展相对短腿,晋江不失时机加快培育发展。目前,晋江已初步形成了化纤、纸制品、电子机械、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其中,纸制品、化纤、电子机械业发展最为迅速,2010年度增幅均超过25%的水平,电子机械业更以年增长39.9%的增幅位居全市各产业集群之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