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基民风险偏好下降 债基重获追捧

2015年09月21日 10:3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随着市场人气下滑,基金发行也不再如火如荼。数据显示,8月新基金成立数量为38只——这一数据较7月下降一半。此外,8月基金首募规模只有139亿元,仅为7月首募规模2417亿元的约二十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基金成立数和首募规模“双降”的同时,固定收益产品以其避险功能,获得了市场的肯定,除货币基金外,债券型基金成为了资金流入的主要方向。截至9月17日,新成立基金仅有10只。不过,在这10只新基金中,股票型基金仅有1只,而债券型基金则有6只。

  有基金经理指出,市场震荡剧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不妨借固定收益产品暂时躲避风险。

  配置债基对冲风险

  南方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市场风险偏好已经明显下降,部分持谨慎态度的公募基金经理目前股票仓位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债券型基金的发行却转暖。

  从数据来看,行动较快的投资者已经率先进入了债基领域。根据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行业数据,截至8月末,市场上债券基金规模为4546.67亿元,较7月资产净值规模增11.87%。

  “建议投资者多配置一些债券型基金。”深圳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主管向记者表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市场上行时赚趋势的钱比较容易;而在市场震荡中做短线、或在下行趋势中长期持有,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这时应该果断从权益类产品中抽身,选择固定收益类产品。”

  据了解,债券型基金风险小于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历史数据显示,除2011年外,近10年间债券型基金年度全部获得正回报。截至本月17日,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整体回报为6.5%。同时,债券型基金中有153只今年以来回报超过10%,占比19%,而这些回报超过10%的基金集中在工银瑞信、华安、建信、富国等公司旗下产品中。截至2015年6月底,全行业管理债券基金规模超过300亿元的公司有6家,包括工银瑞信、广发、易方达、银华、国泰、中银,大部分绩优债基也来自于这些公司旗下。

  南方基金经理何康认为,债市或将维持前期震荡走牛的趋势。考虑目前偏低的信用利差和经济环境,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表现将优于中低等级信用债。操作层面,何康表示,将在下半年维持目前相对积极的组合配置,预计中长期债券的波段操作收益是构成不同组合收益率差异的主要部分。

  博时固定收益总部公募基金组投资副总监杨永光也认为,总体上是利率债继续牛市,信用债基本维持不变。利率债受上上周降准降息影响收益率继续下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概下降了5-8个基点。信用债由于与利率债利差处于历史低位,收益率下降的空间又较小,因此上周收益率保持稳定,没有继续下降。

  但是,杨永光也提醒道:“要警惕资金面收紧给债券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存在,外汇占款减少,资金面出现了收紧的趋势。

  优选利率债配比高的纯债品种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如何选择债券型基金产品呢?对此,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宏观环境是经济下行,利率大概率下行。在经济下行时,信用债产品的违约率会上升,信用风险增大,这时在信用债品种上适合缩短久期。”投资者可以配置一些长久期的利率品种,或者高信用等级品种,来获取利率下行的收益。

  凯石工场建议投资者优选利率债配比高的纯债品种。据了解,所谓纯债基金,是投资于债券资产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的基金,不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权证、可转债等,也不参与一级市场的新股、可转债申购或增发新股,风险较低。凯石工场表示,鉴于9月权益市场趋势性改善的概率较低,适度辅配债券基金可以对冲基金组合风险。近期,长期国债利率下降,未来,流动性宽松、高收益资产稀缺、避险情绪不退等都将利好债市行情。“建议重点关注利率债配置较高的纯债基金,避免权益头寸配置较高的混合债基”。

  展望下半年的债市,南方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韩亚庆认为,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可以认为货币政策并不存在收紧的可能性,宏观经济运行的货币基础仍将是宽松的。未来货币政策可能的调整路径是强化定向工具,弱化总量工具,更加注重资金向实体经济的引导。考虑到外部环境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总体上货币市场资金利率中枢将小幅上移,7天回购利率运行区间2.5%-3%,短期波动可能性加大。(记者 唐柳雯)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