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居民不积极热企不乐意 济南不到4000户用热计量

2015年11月05日 14:47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 

  不少小区虽然有热计量表,基本废置,上面有一层灰尘。本报记者蒋龙龙摄

  4日,济南市公布了新供暖季热计量收费标准。记者了解到,济南市自2010年开始推行热计量试点。经过多年推广,去年可以申请热计量的面积为650万平米,按每户套内80平米来测算,大约80000户可以申请,可整个省城去年真正申请热计量收费的还不到4000户居民。济南供热计量较难推进,全国其他城市同样如此。

  能申请热计量的占到供暖面积6%

  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于2005年推动供热计量改革。2007年,国家发改委等再次出台办法,规定:“新建建筑要同步安装热量计算和调控装置。”

  济南市自2010年开始进行热计量试点,当年共选择100万平米供暖面积来试点。至2014年冬,济南可申请供暖热计量的小区供暖面积约为650万平米,只占到了当年近一亿平米集中供暖面积的6%左右。

  “这650万平米范围内的居民可以申请,但是并不意味着实际上会有这么多用户去申请。”省城某热企负责人介绍,每年供暖前,用户自己去申请热计量收费,签订收费合同。

  但是经记者调查发现,去年在济南热电公司供暖范围内,共有2400户符合条件的居民申请热计量,而在济南热力的供暖范围内,只有1500户居民申请热计量。山东黄泰、济南东泰等其他热力公司更鲜见有居民符合热计量收费条件,并申请热计量收费。

  供热业内人士介绍,650万平米的可申请热计量供暖面积本身就很少,但是在这约8万户可以申请的居民中,“整个省城不到4000户真正实现热计量,热计量在推广上步履艰难。”

  老小区不合条件新小区得换表

  热计量收费对建筑条件要求严格,必须符合实行集中供热的新建建筑和已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建筑,采用热量表的精度等级应符合二级以上标准,且数据可以完整上传,待供热企业工程验收完毕后才可实施热计量收费。

  根据《济南市关于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意见》,2007年10月1日以后竣工的居住建筑,不符合供热计量有关标准要求的,必须进行整改。而在2007年10月1日之前完工的建筑,基本不具备申请供热计量的条件。

  虽然今年省城的集中供暖面积已经超过1 . 1亿平方米,而在这1 . 1亿供暖面积中约有5000万至6000万平米在2008年以前申请加入集中供暖,基本不具备热计量实施条件了。

  在省城2008年以后竣工的房屋中,热计量表故障率很高,真正符合申请热计量的小区更是寥寥。“当年很多小区的热计量表质量差且无数据远传系统,不符合热计量收费的条件。”济南市某热企工作人员称。

  这些小区要实现热计量收费,要重新更换热表,“每块热表的费用为2450元,热企不愿出钱,居民更不愿意出钱。”

  居民省了热源可换热站没省下为

  何申请热计量的少?居民申请不积极,其实,热企也不乐意。

  根据现行的热计量“多退少补”政策,用热较多的可能仍要补交供暖费。由于热存在传导性,家里开暖气会向不开暖气的地方传热,“让一直开暖气的家庭非常吃亏。”家住在七里山附近的李先生就遭遇这种状况,“今年隔壁没人住,暖气报停,申请热计量反倒多花200块。”

  而且不少居民表示,即使用了热计量,节省点用,“也省不了多少钱。”而且家里没人时关停暖气,回来后家里像冰窖一样。重新打开,房子升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而且麻烦。”

  业内人士介绍,热企在内心里也不乐意推广热计量收费。“整个供热管网的平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少数的居民用热计量,关开阀门对整个供暖系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有的小区大规模在同一时间段不用热,整个小区的换热站还得必须运行。”虽然在居民端省下了能源,但在换热站仍没有省下,而且会对供热管网的平衡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是目前国内供热企业面对的共同难题,“这要对供暖管网进行全面的改造和自动化升级。”

  而且在管理上也费时费力。按照老的收费模式,新建建筑按面积不断增加,对于供热企业来说省力又挣钱。假如按照热计量收费,还要增加投入,加上退费环节,对于供热企业来说不仅没有省钱,还增加了管理和人力成本。 (记者 蒋龙龙)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