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巨额消费支出流向海外 日媒:消费者已"开窍"

2015年12月26日 15:19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日媒称,中国今年1到6月的国际旅行收支赤字高达11万亿日元(约合5900亿元人民币),约为国内消费总额的4%。除了海外旅行,中国的消费资金还通过其他各种渠道流向海外。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2月24日报道,“请给我代购6000元的宝丽化妆品。”11月下旬,家住东京都内的中国主妇李琳(化名,32岁)的手机接到了上海友人的订货信息。包括手表、服装、营养品在内的个人间交易一般无需缴纳关税,因而可以较便宜地购得海外商品。李琳有约300个客户,冬夏打折季的月订货量能达到300万日元,但她笑着说:“我这里算生意少的。”

  常驻上海、熟悉中国经济的西村朝日法律事务所律师野村高志说,“爆买”的背景是人民币升值和中国仍然存在关税壁垒等保护国内制造业的制度。

  中国一方面优待从事出口的外资企业、作为“世界工厂”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则通过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

  中国电商龙头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和董事长马云认为,对消费开窍的中国中产阶级已经达到3亿人。逐渐富裕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和口口相传获得各种信息。他们开始发现,被保护在温室中、逃避了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生产的多数产品虽然便宜,但质量不佳。

  食品安全事件和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令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商品严重不信任,进一步导致消费资金流向海外。

  中国领导层提出将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主导转向内需主导的“新常态”战略,以期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强忍阵痛开放国内市场,能否培育出产品令消费者满意的企业?

  3亿中产阶级施加的压力在加大。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要控制已经“翅膀长硬”的消费者绝非易事。但如果下调关税,让消费者在国内也能轻易买到进口商品,又会对本土企业的经营造成打击。

国外“海淘族”正逐渐成为国内电商蓬勃发展的支点之一。资料图

【编辑:何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