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启动"外资促进十大计划" 重点围绕智能制造

2016年03月04日 09:0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 

  外资促进十大计划

  ■亚太营运商计划 鼓励现有地区总部升级为亚太区总部或全球总部,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地区总部,支持跨国公司在沪建立亚太营运中心或营运总部

  ■外资研发中心升级计划 鼓励在沪现有外资研发中心提升功能,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沪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条件成熟的跨国公司在沪成立创新中心

  ■境外招商引资计划 构建覆盖全市的招商工作网络,加强市、区、开发区和重点集团联动招商

  ■“工业4.0”引资计划 结合本市产业升级的需求,推动本市企业与国外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大力引进或收购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促进上海加快朝“工业4.0”时代迈进

  ■营商环境推广计划 积极宣传上海营商环境,打造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形象

  ■国家级经开区创新发展计划 鼓励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推动国家级经开区与境外园区对接,推动经开区与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合作,推动自贸试验区经验在经开区复制推广

  ■“一带一路”伙伴关系计划

  ■国际组织引进计划

  ■外企服务提升计划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外企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投资促进人才培训计划

  2015年全市合同外资已跃居全国首位,实到外资连续16年增长。“十三五”开局之年,上海利用外资挑战与机遇并存。记者昨天获悉,市商务委正在全面落实“外资促进十大计划”,对标高标准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坚持“市区联动、内外联动”原则,2016年实现“两个力争”:合同外资力争突破600亿美元,实到外资力争与上年持平。

  吸引外资外部竞争加剧

  2015年全市合同外资589亿美元,同比增长86.5%,实现“两级跳”,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位,实际吸收外资184.6亿美元,同比增长1.6%,连续16年保持增长。尽管成绩斐然,但2016年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市商务委外资促进处罗志松处长分析认为,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变化,自贸区协定的谈判对国际投资规则重构带来系统性影响,美国主导的TPP等国际协定取得进展将重塑国际投资格局,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面临资本流出压力。二是经济增速新常态,增速放缓、出口下降、内需不足,营商成本持续快速上升,产业链低端与高端的双重竞争挤压,外资进入存在一定观望情绪。三是吸引外资的外部竞争加剧,一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实施“选择美国”倡议,组织投资峰会和全球路演以吸引外国投资,各州政府在税收减免、融资支持、补贴资助、员工培训等方面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全球投资界普遍看好美国未来几年的引资前景;另一方面,东南亚及南亚凭借充足、低廉的劳动力承接大量制造转移和服务外包。国内天津、北京、山东等省市近年来引进外资持续增长,天津、福建、广东等省市自贸区获批的后发效应逐步显现,上海面临的国内外竞争正在加剧。

  重点围绕“智能制造”

  市商务委加快全面落实“外资促进十大计划”,意在形成严峻形势下的招商引资新优势。从“外资促进十大计划”可以看出,通过招商引资策略、重点、方式的调整,加快本市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意图。

  据了解,在“外资促进十大计划”中,市商务委今年的工作重点是联手市区相关部门,围绕“智能制造”开展招商引资。罗志松坦言,上海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2020元/月,仅低于深圳2030元/月;土地、房屋成本上升较快,建设用地供应紧张、土地二次开发难度加大,环保约束刚性增强、环评周期长,这些都对外资制造业项目落地造成困难。为此,近期市商务委通过市区联动,推动松江、奉贤、金山等区县按照“一区一业”的要求,重点引进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同时,他们正在抓紧研究制定鼓励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发展的产业政策,通过调整现行土地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立扶持资金及营造鼓励创新的外部环境等措施,大力吸引国外智能装备、航空、3D 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落户上海,促进本市生产制造自动化、流程管理数字化、企业信息网络化和智能制造云端化。“通过这些举措,可实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同时在本市打造一批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实现传统制造业华丽转身的‘一石二鸟’作用。”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