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五问中国经济一季报:M2增速是不是“大放水”

2016年04月20日 09:11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数据发布以后,本报第一时间推出了一系列报道,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报道。

  连日来,也有读者对其中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十分关注。为进一步解疑释惑,我们选择GDP、投资、M2、外贸出口和居民收入等五个指标的热点问题,由本报相关领域的跑口记者对这些指标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经济增速缘何好于预期

  从经济增速、就业、物价、收入的几个重要数据可以初步判断,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仍然在合理区间

  本报产经新闻部记者 亢 舒:尽管6.7%的增速低于去年第一季度,但6.7%所创造的GDP增量,以2015年的价格计算,比去年一季度的增量多了222亿元。这个增长速度在国际范围内,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在新兴经济体中都是比较高的水平,表明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除了增速平稳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指标提示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就业总体稳定,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31.8%;物价总体温和上涨,一季度CPI上涨2.1%;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

  因此,从经济增速、就业、物价、收入的几个重要数据可以初步判断,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仍然在合理区间。

  做出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实现“开门红”的判断,还因为我国经济实现了结构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7.6%。三产占GDP比重为56.9%,比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同时,需求结构也继续优化,尤其是投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增长速度都比总投资增速高3个百分点左右,高耗能投资占比继续下降;居民在住、行、教育、养老、保障、卫生、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都保持较快增长,并且向中高档消费层次迈进的步伐在加快。

  一季度经济增长实现“开门红”,还体现为经济增长亮点纷呈。一季度,新经济快速发展,新动能加快积聚,“双创”保持良好的势头。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每天新增的企业主体超过1万家。一季度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增长55.3%。新经济、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一季度经济发展实现“开门红”,还体现在经济增长好于预期。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了积极的改善,而且增长速度普遍比预期高。从生产、需求、价格、实物量指标到预期指标都在反弹。

  一些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对全年经济增长预期都在6.6%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调低了0.2个百分点,但是对中国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又调高了0.2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运行平稳、结构优化、亮点纷呈、好于预期,我们没有理由不得出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的结论。但是,目前国际形势比较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国内正处在结构调整的爬坡过坎的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在持续,同时实体经济比较困难,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继续释放政策红利,巩固积极的变化,打牢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

  如何看三月出口“撑竿跳”

  同比基数偏低、政策环境利好、外部需求改善是出口增速大反弹的主要原因,外贸在回稳向好的同时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本报产经新闻部记者 顾 阳:从我国进出口运行的规律来看,每年首季出现的月度数据波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较以往年份不同的是,今年一季度出口月度增速的剧烈波动,让很多人吐槽“看不懂”:1月份出口负增长6.6%,2月份继续深跌至20.6%,而3月份出口迅速大反转,飙升至正增长18.7%。

  3月出口的“撑竿跳”,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综合海关总署、商务部及部分专家的分析判断,我们认为,同比基数偏低、政策环境利好、外部需求改善等,是导致出口增速大反弹的主要原因,外贸在回稳向好的同时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从基数效应看,今年春节在2月上旬,企业从2月下旬就逐步恢复了生产活动;而去年春节是在2月中下旬,许多企业到了3月上旬才陆续开工,由此导致去年3月出口负增长14.4%的较低基数。今年前3月出口同比逐月回稳,分别为下降4.2%、下降0.8%和增长0.9%。

  政策环境利好,是出口有所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宏观上看,去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稳定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从中观上看,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进出口环节收费进一步清理和规范等,为我国外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从微观上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一段时间里,上述政策红利还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外部需求向好,带动了中国出口的改善。美欧制造业回暖带动了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这从3月份美国制造业PMI进口分项回升,欧元区、澳大利亚制造业PMI数值的反弹中有所体现。未来,更趋完善的多边、双边经贸合作布局,将为我国外贸拓展更多商机。

  3月出口的回暖,是否意味着外贸重返上升通道?对此,有观点认为,出口及通胀、汇率等主要指标均出现向好趋势,再结合投资、财政等宏观数据来看,二季度经济有望出现真正的复苏。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当前的出口增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未来外贸走势仍有待观察。

  单月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当前外贸出口的实际。整体来看,一季度出口同比仅为负增长9.6%,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我国外贸进出口仍处于爬坡转型的关键期。从出口走势来看,短期不宜太乐观,中期不宜太悲观。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打赢外贸调结构、转方式这场硬仗。

  居民收入是否跑“输”GDP

  居民收入是国民财富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从数值上认为居民收入跑“输”了GDP的理解,既不准确,也不全面

  本报产经新闻部记者 林火灿: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为6.5%,而GDP增速为6.7%。单纯从数值上看,居民收入跑“输”了GDP。不过,这样的理解既不十分准确,也不全面。

  首先,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仅比GDP增速慢0.2个百分点,二者的增长态势基本上是协调的。而更严格来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描述的是人均概念,而GDP增速描述的是GDP总量增长幅度,如果综合城镇化率等指标测算,一季度人均GDP增速大概在6.3%左右,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是高于人均GDP增速的。

  其次,从增速本身来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的增速,在全球范围内同样是较高的水平。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居民收入增速很少能达到6%以上。6.7%的GDP增速,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经济体相比,都属于比较高的水平,其创造的GDP增量达到9851亿元,这也意味着GDP中能用于居民收入分配的财富比过去更多,蛋糕更大。

  再次,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0%,明显快于GDP增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一季度,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主要由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拖了后腿”,实际增速仅为5.8%。这背后,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节假日因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分析,今年一季度赶上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企业生产经营强度不如其他几个季度,这也导致了收入很难增加;二是去产能的影响。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比较大,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有些企业采取轮岗、待岗措施,部分企业出现减发或欠发工资的现象。

  居民收入是国民财富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共同分享改革成果。

  之所以强调“基本同步”,是因为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也不是越快越好。所谓的“同步”,也并非意味着每个季度的居民收入增长都要与经济增速持平,或者快于经济增速。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速换挡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经济增速,从而影响到收入分配。而且,国民财富的分配,居民收入与其他领域的分配比例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居民收入出现季节性波动,有时候低于GDP增速也是正常的。

  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潜力,中央也十分重视居民收入增长,“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的持续推进,未来我国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是有保障的。

  M2增速是不是“大放水”

  目前13.4%的M2速度并未明显偏离目标区间,但也要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增长

  本报财经新闻部记者 张 忱:短期来看,今年一季度M2增速相对较快,主要原因是各类贷款增加较多,以及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和类信贷增加较多导致的派生存款增加,同时,也有企业预期、房地产销售以及基建投资改善导致单位活期存款增多等因素。

  从长期来看,一般储蓄率较高和间接融资比例较高的国家,M2增速都比较高。我国的特殊情况导致总体储蓄率较高,远远超过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因此,由各类存款数据统计而来的M2增速较高。同时,我国直接融资发展不足,银行总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也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大部分的融资仍需要依赖银行信贷,而银行贷款会转化为存款,也会导致M2增速较快。

  “大放水”说法的观点认为,根据M2增速应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升幅之和的公式衡量,我国目前的货币增长有“超速”之嫌。理论上说,该公式确实为观察货币增速提供了一个角度,但也不能要求货币增速在所有阶段都与该公式完全符合。

  货币政策有几大目标,比如说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保持就业合理稳定增长,将通货膨胀水平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些目标都比货币增速的数字本身更加重要。

  目前,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经济运行呈现阶段性企稳迹象,部分数据有所回升,尤其是3月份经济指标表现较为强劲。但是,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目前拉动经济小幅回升的主要因素仍是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且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放缓,同时,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消费增长也远高于其他各类消费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M2预期增长13%左右,是一个区间概念,目前13.4%的速度并未明显偏离这一区间;但也要保持灵活性,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增长,夯实经济回升基础,保持就业率稳定在合理水平。

  从国际收支来看,近期外汇市场企稳,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跨境资金流出规模收窄,也为货币政策更多着力于国内因素提供了充裕条件。

  一般来说,在通胀可控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速度快一些是可以接受的。也要看到,目前物价水平持续回升,未来仍存在可能推升物价的因素,尤其是前期一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目前还在向部分二线城市传导,这可能会使通胀预期增强。

  下一阶段,我国仍将灵活适度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所谓稳健,就是不会“大放水”,而会综合运用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灵活提供不同期限的流动性,通过宏观审慎评估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

  投资回升是在走老路吗

  投资是“天使”还是“魔鬼”,重在能否把握好投资的结构、投向和效率、质量

  本报理论评论部记者 齐东向:应当承认,过去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确导致了投资率偏高的问题,一些领域形成了大量重复投资、无效投资。但也要明白,投资始终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拉动经济“马车”的“马匹”之一。从目前形势看,2016年世界经济仍在艰难复苏之中,国际机构一再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全球贸易增速将连续第五年放缓,这意味着我国出口环境一时间难以明显改善。同时,提高收入、完善社保,让城乡居民有钱花、敢花钱,需要较长的过程,短期内消费再上新台阶难度很大。“三驾马车”看来看去,稳增长的关键还是要看投资。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深挖内需潜力,发挥好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就是基于形势判断的一项重要部署,事实也证明这招“先手棋”是走对了。

  投资是“天使”还是“魔鬼”,重在能否把握好投资的结构、投向和效率、质量。如果一项投资既能拉动增长、又调了结构,还满足了城乡居民迫切需要,那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就是一味良药。从一季度数据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7%,增速比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3月份增长0.86%。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发力功不可没,累计同比增长19.25%,较上期和去年全年加快3.5个和2个百分点。基建投资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增加有效需求,但不会造成产能过剩,它的普遍原则是适度超前。美国在19世纪初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后来统一市场、重塑经济地理、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上多掏些“真金白银”,短期看可以稳增长,长期看也将对经济发展发挥打基础、优结构、惠民生的建设性影响。

  我们还要继续在扩大优质投资上下功夫。高速铁路、电力传输、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各类污染治理、生态屏障构筑、公共服务设施等,都需要大规模投资,这既会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也会让相关行业企业在受益中做大、在转型中做强。当然,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除了要认真研究“投什么”的问题外,还要解决好“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调动起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