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莫让打假利器成为假冒伪劣帮凶

2016年05月11日 10: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 

  防伪标识本是鉴别商品真伪的“试金石”,但如今却难保其自身的真实性。今年以来,广西、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查获多起通过假冒防伪标识制售假货的案件,涉案金额动辄逾亿元。一些烟酒、日化名牌产品成重灾区。

  网民表示,防伪标识造假暴露出我国质量防控领域存在监管漏洞,建议完善相关立法和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防伪标识者,使防伪技术生产、监管、刑事责任均应“有法可依”。

  市场诚信受损

  有网民表示,谁能想到防伪标识也不靠谱,打假的利器反而当起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帮凶,如此一来,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更是防不胜防。各类假冒名牌防伪标识随便印制、“论斤买卖”,遍地都是可以印制防伪标识的小印刷厂,还有之前媒体爆料的食品追溯码“随意买卖”,真让人惊诧。

  网民“樊树林”表示,目前,由质检总局颁发的防伪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数量仅为300多家,但实际上全国有超过5万家企业从事防伪印刷业务。众多生产防伪产品的企业只图一己之利,对需要定制防伪标识以及需要查验企业相关资质、证照的规定置若罔闻,甚至有些商家还现场传授造假技术,让客户将相关信息上传至由商家提供的查询网站系统中,查询的结果都会显示是真货……此等乱象怎能不消弭消费者的信心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网民“林轩鹤”说,市场上假货泛滥,已经是监管上的失守;防伪标识造假,则是监管的再次失守。这也让假货有了“弄假成真”的机会,加大了其欺骗性和危害性。防伪标识造假让诚信缺失这个亟待破解的社会难题显得愈加难解。

  监管盲区待除

  有网民表示,防伪标识“论斤卖”,动摇的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的基石,消弭的是公众的消费信心,也是对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破坏,因而须尽快堵住这个漏洞。

  “对防伪标识而言,就应该用制度与法律来‘防伪’。”网民“肖武”认为,若想破解当前防伪市场的乱象,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对于不符合资质的企业与小作坊,一律叫停;另一方面,立法机关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防伪标识者,使防伪技术生产、监管、刑事责任均应“有法可依”。只有这样,防伪标识市场乱象才能破解,防伪标识也才会具备必要的公信力。

  网民“殷荣伍”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减少监管盲区。同时,在源头上对生产企业进行“闭环监管”,进行全流程的生产和流通监控,确保防伪产品的技术和品质安全。

  (记者 明航 整理)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