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品质革命促工匠精神归位 革新“中国制造”待多方共进

2016年06月15日 14: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杭州6月15日电(记者 王逸飞)在中国制造业领域,“工匠精神”无疑正成为核心话题。这无疑源于政府层面的接连表态与积极推动。

  上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其中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成为这场“品质革命”的重要内容。同月,国家领导人在湖北考察时表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工匠精神。

  从年初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伴随“品质革命”成为焦点,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工匠精神,当下实现了其在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归位”,也被普遍期待为革新“中国制造”的关键动力。

  对此不少人士指出,工匠精神回归将对“中国制造”形象改变、越过廉价人力资本低端锁定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实现革新,除企业需摆脱原有路径依赖外,政府、社会也应在环境建设中继续发力。

  品质革命发起背后:工匠精神承梦未来

  知名丝绸企业万事利集团,日前刚刚将品牌旗舰店开进杭州大厦。在杭州,这里是连续多年单点销售、利润的双料冠军,也是人们眼中非奢即贵的高端购物场所。此次万事利成为了首家进驻该商场一楼的民族品牌,与一众国际奢侈品牌成为了邻居。

  “中国真正的消费需求并未减少而是在变化,企业不应埋怨市场,要面对、适应变化适应,用新的高品质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万事利总裁李建华说,“我想证明,也相信‘中国制造’同样能代表高端水平,成为高品质产品‘代言人’。”

  这是他的自信,同样也是“中国制造”的梦想。

  近年因为国货质量和性能欠佳的“硬伤”,消费需求提升的民众正一次次“用脚投票”,刷新出境“爆买”纪录。从电饭煲到智能马桶盖,再到某国外奢侈品牌38%的销售额出自中国,事实刺痛的早已不止是制造业。

  而在消费正在取代投资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稳定消费成为今后稳定经济增长必然选择的背景下,革新“中国制造”的决心,今年来正以自上而下的形式,更强劲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今年,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并首次将工匠精神列入后,官方发起的品质革命再次发出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持续表达着“中国制造”的改变决心。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分析,国家此时积极提出“品质革命”,一方面因为中国企业经历前三十年的粗放成长,已越过以填补短缺、空白为典型特征的增长拐点,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已普遍出现低端产能过剩情形,需通过质的提升改变现状。

  “中国加入WTO后赢得了全球价值网络中的增长空间且增速惊人,逐渐对全球主要国家、产业、领袖企业形成强劲挑战。全球产业价值链和价值网络格局中的‘守成者’发起了日益增强的阻拦及利益约束,中国企业必须以一种创新驱动、精益求精的形态,稳步夯实来之不易的一席之地。”他指出,内外因素重叠,加之前期粗放增长中累积的巨大低素质存量企业的存在,中国整体经济急需脱胎换骨式提升。

  而对于品质革命主导普及的工匠精神,如吴晓波选择用“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定义、董明珠形容为“挑战自己,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李建华认为“一辈子只做并做好一件事”一样,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描述方式。然而多数观点确是殊途同归:对匠心之道的追求,将决定中国制造命运。

  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看来,树立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也将成为中国的名片。

  李建华说:“中国制造的现状不是企业买几台设备或者短期时间就可改变。革新要谈机器换人,更要谈工匠精神。核心还是要从基础做起,方能拥有更好的前途。”

  “中国经济前期快速发展得益于从制造切入,利用低廉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后发崛起。长远看中国经济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需‘中国制造’跳出比较优势的低端锁定,走向高企的劳动力成本,通过创新向高附加值的方式转变,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该优势正是以高品质和优秀品牌为基础,需要企业依靠工匠精神实现。”吴晓波说。

  匠心追寻已有先行 普及“工匠”仍存阻碍

  当下,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日趋激烈等正倒逼中国企业转型,“中国制造”进入进退关键时刻。然而也该看到,在追寻匠心的路上国内并不乏先行者。从它们的身上,“中国制造”理应收获信心。

  “Zhejiang Makes It Happen”。这是近日浙江发布的浙江制造英文标语。该省还发布一系列“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元素,如“浙江制造”品牌DNA、品牌中文标语、“浙江制造”品牌视觉形象等。

  拥有25万家制造企业的浙江,当下正率先演绎着一场制造大省的自我突围。

  2006年其推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行动,全面部署“品牌大省”建设,2014年其在全国率先以标准和认证为手段打造首个区域性公共品牌“浙江制造”。其标准基本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认证则由国内外知名认证机构实施。此工作也成为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试验田。

  据悉,目前该省已制定发布“浙江制造”标准44项,开展“浙江制造”试点培育行业91个,试点培育企业344家;有29家企业获得47张“浙江制造”认证证书。

  获得上述证书的杭氧集团,近年在德国企业“独霸”制氧机市场背景下,成功接单被称为“全球第一单”的神华宁煤项目,同时实现了中国第一套大型集装箱式整体冷箱的空分设备、工程总包出口欧洲,和空分设备产量和销量稳居全球第一。类似案例,在浙江汽轮机、电除尘器、油烟机等制造细分领域还有很多。

  “打造‘浙江制造’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浙江实践,是反映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有益探索。”浙江省质监局副局长纪圣麟如是解读“浙江制造”。显然,这一思路对于不少省市而言也同样适用。

  而市场层面,今年初,包括小米、华为、格力等中国企业,在打造“新国货”的路上形成了默契。众企业力图通过技术自主创新、产品性能比提升来改变国货“劣质廉价”的印象。

  诚然,追寻工匠精神的提前发力值得肯定,但不可否认,工匠精神眼下对制造业整体而言还是“奢侈品”,普及弘扬也面临着不少阻碍。

  浙江大学教授应放天认为,推动世界现在以及未来很重要的三把斧头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设计创新,中国之所以有许多产量销量都是全球第一的产品,但是拿不出世界一流的品牌,很重要的是设计创新的迷失。

  李建华指出,许多企业的转型还只停留于产品品种变化,不能在思维、模式上进行釜底抽薪式的革新。且社会尚未形成对工匠的文化认同,是影响工匠精神培育弘扬和革新“中国制造”的最大阻碍。

  “假冒伪劣的存在也是企业以工匠精神研发生产的阻碍。如我们设计生产出的丝巾,别人买100条可能不久就仿制出5000条,这对企业的打击很大。”他说。

  吴晓波坦言:“目前低品质产品往往能打败高品质产品,竞争环境不完善,这是社会环境维护问题。而很多企业还是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即以劳动力成本低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如要转变企业需积极吸纳科创人才与设计人才,否则可能遇到设计和创新的瓶颈。而在品质上精益求精的现场管理体系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这种转变并不会立竿见影,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令多数企业等不及这一转变的过程,因而也难以更好弘扬工匠精神。”

  此外,人才无疑也是“工匠精神”培育弘扬的关键。浙江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许为民说,目前制造业中高技能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远离企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以浙江为例,去年企业最需缺人才已由“普通技工”转向“高级技工”。

  革新之路企业担当 政府社会亦有重任

  无疑,“中国制造”的革新一条令人向往却又漫长之路。其中,企业无疑是担当者,而在许多人士看来,政府社会在环境塑造上的作用发挥也需加强。

  企业层面,对于多数在粗放、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企业而言,在全面转入追求质量、创新阶段后,放弃固有路径勇于“革命”,已经成为必然“范式革命”选择。而这也成为了一种共识。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曾表示,中国制造业大部分为中低端制造业,很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有些企业为了赚钱偷工减料生产,产品质量也随之下降,造成恶性循环。企业应该彻底改变观念,利用工匠精神把产品做得精致且精细,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应放天指出,中国制造企业应改变重生产轻设计的情况。中国1亿的中产阶层是引领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企业必须关注中产阶层的需求特征,将工匠精神注入产品设计,才能引领消费格局,革新中国制造。

  吴晓波也认为:“过去企业比较多地在制造方面努力,而设计、制造、服务是产业价值链的三个关键节点,制造企业应该同时互动和共同推进设计、服务的改进,以改变和消除大量制造中的低质量问题,形成相互促进的生产体系。”

  “要推动工匠精神革新中国制造,企业家群体必须将其作为自身责任,克服急功近利心态,把对工匠的敬重融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身为企业家的李建华说。

  而在匠人培育补强方面,南存辉公开称,企业应在制度上做好设计,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手段,培养一批专业、专心、专注的专家和技术工人,扎根基层和专业领域。

  “原来我们是政府直接评价人才,要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可以向‘谁用人谁评价谁考核’变化。将人才评价工作交给企业,政府评价企业,发挥市场作用和企业积极性,发掘更多优秀人才。”许为民说。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小鲁撰文指出,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改革全过程。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理性教育的内容,在产教融合落实上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

  此外外部环境的打造净化,也被视为工匠精神革新中国制造的必要保证。

  “工匠精神的普及可以通过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干部带头讲质量、讲品质,加速形成全社会尊重工匠精神的氛围和文化;‘向榜样学习’也是典型有效的做法,政府社会可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形成全社会的‘品质文化’,中国有许多扎实做事的隐形企业,要提高其显性程度,让其成为引领变化的标杆;同时舆论应加强对制造业工匠‘英雄’形象的塑造,让工匠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健康力量,带动尊重工匠精神的社会风气形成。”吴晓波说。

  他指出,允许有着不良行为、违法现象的企业存在,是对拥有工匠精神企业的重大伤害。政府、社会在打假、知识产权保护及法制环境建立和维护上要更为强硬坚决。“政府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要能让卓越企业更能用工匠精神和创新驱动去实现高端超越,杜绝‘劣币驱逐良币’,应及时开展一场消灭假冒伪劣的‘人民战争’。”

  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述:培育“工匠精神”重在弘扬精神,这绝不仅限于物质生产,还需要全社会祛除浮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品格。对于业已归位的工匠精神而言,要实现中国制造的革新愿景,需行业自强,更需“众人拾柴”的信念与坚持。(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