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球经济冷 为何并购热?

2016年11月29日 21:24 来源:国是直通车 参与互动 
全球经济冷为何并购热?
中新社发 美堂 作
国是直通车 储倩 制图

  对于并购市场而言,有的交易是“买卖”,有的交易则是“传奇”。而在2016年,这样的“买卖”和“传奇”尤其多。

  微软巨额收购Linkedin,造就了科技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次收购事件;AT&T斥资85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通讯大佬转行做传媒;英美烟草580亿美元收购雷诺兹美国,一举成为全球最大上市烟草公司……

  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球宣布并购交易额达到了4890亿美元,刷新了此前在2007年4月份创下的4710亿美元的月度纪录,创历史新高。

  与 “火热”的并购市场反差鲜明的是,全球市场持续萧条。今年以来,英国脱欧、美国大选、拉美多年实行民粹政策的左翼政权纷纷倒台、中东和北非持续动荡……IMF年内三次调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对2016年全球增速调降的累计幅度高达0.5个百分点。

  跨境并购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给世界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时间,并购成为企业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全球经济冷,为何并购热?

  专家在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普遍认为,企业发展通常依靠产能扩张和并购。然而,随着直接投资建厂的成本越来越高,产能扩张的这条路已渐渐被大多数企业所放弃。相比之下,进行并购可以更有效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实力。

  在全球并购中,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成为一大亮点,美的公司40亿欧元收购德国库卡、海航集团斥资6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集团约25%的股份、世纪游轮巨额收购以色列游戏巨头Playtika……手握重金的中国企业偏爱选择并购这一更直接的方法实现转型升级、抢占全球话语权,着实也为全球并购热的到来推了一把。

  有观点认为,2016年,并购市场有四大特点以及两大挑战。

  特点一:隔行不再隔山

  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官方在10月23日宣布称,以每股107.5美元的价格,总额854亿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方式,收购媒体巨头时代华纳公司,双方达成并购协议。

  此次交易还包括时代华纳240亿美元的债务在内,使得交易金额总值达到1087亿美元。这场并购交易让AT&T转型成为一家媒体巨头。

  通信和媒体,这两个本来“隔行如隔山”的行业,因为这场本年度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并购案,轻而易举地结合在了一起。世界的目光不禁聚焦在“并购”之上。

  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寻求扩张的企业面临着内部扩张和通过并购发展两种选择。内部扩张可能是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过程。然而,通过并购发展则要迅速得多,尽管它也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但并购的大规模兴起让全球经济重新充满了活力,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希望。

  特点二:建新厂不经济 逼上并购路

  原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清议在接受“国是直通车”(微信号:WednesdayNews)记者采访时提到,全球并购将成为必然趋势。产能扩张的这条路在全球已经走不通了,全球都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企业依然须要竞争,一种方式就是建新厂占领新市场,另一种方式就是并购。然而,建新厂是一个非常不经济的做法,特别在现在土地、建材价格都不断攀升的情况之下。相比而言,并购的方法可以让并购的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房屋、设备、员工、技术、市场,甚至原企业的公共关系等诸多好处。

  并购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企业为了实现其国际化战略,实施跨国并购,可以提升国际化市场份额并在当地更快立足;有些企业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有些企业则是为了获得充足廉价的生产原料和劳动力,并进行高效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些企业是为了获得企业的知名度,因为收购知名企业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广告;此外,当今社会市场风险较大,很多企业并购,是为了获得技术和人才,方便公司跨入新行业,进行多元化发展,分散掉行业竞争带来的风险。

  全球并购越来越频繁,金额越来越大都将不足为奇。“蛇吞象”的故事在全球资本市场上也时有发生。但无论出于哪种原因,全球并购都将成必然趋势。

  特点三:并购对象并不好找

  在全球市场上,企业扩张变得越来越困难,并购无疑成为一个好办法,但遇到合适的并购对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清议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全球都在淘汰落后产能,因此在全球市场中,如果并购的对象在当地拥有部分市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这样的并购对象反而变得更稀缺。

  例如美的公司以40亿欧元收购德国库卡公司。清议认为,对美的来说,这是一次跨界收购。美的正是意识到机器人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根据相关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替代3亿人的劳动,前景十分广阔。收购库卡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在于美的看中了库卡的技术。

  库卡公司总部在德国南部城市奥格斯堡,是全球主要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厂商之一,企业拥有百年历史。库卡是全球领先的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制造、自动化控制系统两大业务。2015年收购瑞士Swisslog之后其在自动化系统集成上更进一步。目前,库卡50%的机器人与控制系统应用于汽车行业。

  对于美的来说,库卡核心优势在于机器人综合制造实力强、下游应用经验丰富,美的通过收购可布局机器人领域的中游总装环节,并积累应用经验,为其在中国推广做铺垫。在美的收购的报告书中曾提到“美的可凭借库卡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领域的技术优势,提升公司生产效率,推动公司制造升级。”这也是美的积极收购库卡的因素之一。

  特点四:中国跨国并购闪耀全球舞台

  在金融危机阴影未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全球并购市场活动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活力。清议提到,中国的跨国并购是全球并购中的一大亮点。即使在2012年全球并购市场持续低迷时,全球并购活动减少2.8%,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海外并购逆势上扬,对外并购总量增加了28%。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由2005年的1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457亿美元,跃升至全球第二位。与此同时,中国买家主导的跨境并购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共实施跨境并购项目521个,实际交易金额674.4亿美元,已经超过2015年全年。

  汤森路透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中资跨境并购酒店和住宿类资产的规模逐年增长,2016年以来更是创出了新高。

  截至2016年11月3日,中资跨境并购酒店和住宿业的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92.5亿美元,交易宗数达到17宗。而去年一整年的规模为18.4亿美元,14宗。

  这其中包括海航集团斥资65亿美元从美国黑石集团手中收购希尔顿集团约25%的股份。喜达屋资本与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首的投资集团达成协议,后者将对喜达屋资本旗下的美国酒店组合进行一笔总金额20亿美元的投资。

  挑战一:并购时须注意地区差异

  企业参与并购时,地区的差异化将会为并购带来一些风险。清议提醒称,在进行并购时可以提前考虑一些区域差异,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印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北美和欧洲则存在较高的准入壁垒,但一旦进入后就会很容易融合。”清议表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美国保有较低的GDP增长速度,欧洲更低,日本则出现了负增长。此外,许多国家存在贸易逆差,但许多国家是贸易顺差。这些都会对企业跨国并购产生影响。”

  同时,清议认为,地区的差异化风险并不会阻碍全球并购发展的步伐。并购可以让企业将产能充分利用,在市场中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透过并购使资金流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并购潮的到来,也许就是一个暗示,暗示世界经济可能发生变化,出现拐点。

  挑战二:资本整合机遇大于挑战

  全球市场的萧条,从另一方面看,反而对于并购市场是一次良机。经济不景气产生诸多“待价而沽”的优质大企业,寻求大量资金的注入。

  同时,市场中也产生了许多拥有大量资金,寻求多元化发展以躲避市场风险的企业。这两者的出现,都为全球并购提供了完美的要素。

  例如,一些发达经济体,及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在本轮大宗商品暴跌中严重衰退,当地股权、资产价格相对便宜,为其他国家企业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经济总体下行促使本国扩大海外投资,而跨国并购正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

  然而,跨国并购也存在大量风险。各国对外资并购的审查,包括实施反垄断、主权投资的安全审查等,是一个国际惯例。

  此外,政治因素、自然环境等都会对并购的实施产生影响。了解并购企业所在国的法律、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都是收购方需要考虑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对策和风险管理预案,避免触碰“雷区”,这些往往决定了并购后的运作是否成功。此外,全球并购中也存在失利的交易项目。例如在产品或技术风靡时,高价进行收购,但后期需求下降或技术迭代造成价格下降。并购可以为全球市场重新配置资产,但如何进行有效的收购及后期良好的运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出色的投资能力和良好的运营能力都很重要。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应习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他并不认为这场全球大规模并购是危机或是挑战,并购本身就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整合,这对市场是有利的,同时也是机遇多于挑战的。世界的经济要从低谷期开始恢复,并购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现在的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一个寻求“新风口”的等待期。许多新技术开始出现并日渐成熟,许多商业模式正在转型升级,这些都增加了并购的需求,促成了发展机会的产生。(宫雨霏)

 

【编辑:高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