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微信背后藏着一个大秘密:政府不用老办法管制新业态

2017年06月23日 21:33 来源:国是直通车 参与互动 

  原标题:微信背后竟然藏着一个大秘密

  该放手时就放手。

  “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李克强总理说。

  新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职能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各类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

  例如,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街头,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用户只需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立刻享有便捷的出行。

中新社发 樊甲山 摄

  “在分享经济一些领域,我们的确走到了世界前列!”在6月21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分享经济利用“互联网+”,不仅创造了很多新业态,化解了不少过剩产能,更带动了大量就业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政府摒弃用“‘老办法’管制‘新业态’”,该放手时就放手。

  “不要一上来就管死”

  2016年,“新经济”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新’,未来有很多不确定,不知道哪种模式能成功,需要很多人来尝试,尝试的人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相对宽松、允许试错的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接受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政府往往监管较多,使得很多行业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此外,政府过度的激励,使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上马就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由于政府介入过多,比如长期补贴、施加行政命令、扩大资本投资等,使光伏产业市场功能被严重弱化,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对此,国务院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

  相较之下,政府对分享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包容性。面对这一产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李克强总理指出:“相关部门首先还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审慎监管,不要一上来就管死。”

  李晓华解释道:“新的商业模式很有可能与既有的规定存在冲突,但既有的规定不是完全针对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如果用老的条条框框,新的商业模式就没法发展了。”

  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了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排名继续攀升,从去年的第25位升至第22位。同时,中国也是唯一进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国家。

  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不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研发活动都增长乏力。然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研发活动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等,却表现出强有力的增长。

  刘元春表示:“我们看到政府进行的‘放管服’,对于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监管,一个是遵循市场原则,一个是按照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的原则,对其责任进行重构。”

  他指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必须从过去的管制型政府、控制型政府、投资型政府转变到服务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

  当然,在支持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放手不管”。

  李晓华认为:“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还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进入的时机和监管的强度要好好把握。如果没有特别大的负面影响或危害,在初期可以尽可能地让其发展。当商业模式逐渐成熟,能够看清楚一些问题之后,政府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措施。”

  在刘元春看来,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的内涵对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本身也属于改革和创新。

  他进一步指出:“第一,政府对产业孵化的规律要有一个很好的掌握,但是具体的研究和创新方向还是要发挥研发人员的能动性;第二,对于即将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新产业,政府应该提供大量的服务,而不是简单介入和主导,要完全遵循市场原则。”(孙秋霞)

 

【编辑:高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