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徽特色产业助农稳定脱贫

2017年06月30日 16: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安徽特色产业助农稳定脱贫
    站在桐城市杨头有机茶专业合作社门前,看到的就是蓝天,白云和山林之中的茶园。 吴兰 摄

  中新网安徽桐城6月30日电 (记者 吴兰)群山环绕,海拔800多米,位于山中的安徽省桐城市黄甲镇杨头村的农家,曾经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房前屋后的茶园,但是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让这个靠山吃山的村庄难以富裕。

  站在接近山顶的桐城市杨头有机茶专业合作社门前,杨传利说,那时候苦于没有知识文化,老人有慢性病,仅有的一二亩茶园也无心管理,纯靠天收。一家人一年靠茶园五六千元的收入过日子,过的很难。

石窑村的杨正权,因地制宜,竹林中进行养殖。 吴兰 摄
石窑村的杨正权,因地制宜,竹林中进行养殖。 吴兰 摄

  “那时候,一家一户的茶园,没有技术和管理方法,加上茶品不好,卖茶难。所以觉得收成少点就少点,无力改变,就觉得无所谓”,杨传利口中的那时候,是在2006年之前。

  他介绍,2006年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发展了十亩茶园,茶园日常管理和技术都有合作社统一管理,茶叶是“不愁销路”。

  他说,现在自家一年的茶叶收入在3万多元,相比于以前,那已经好很多,自己也不再是贫困户了。

  杨头村,是颇有一定知名度茶叶“桐城小花”的核心产区,但此前守着“金字招牌”却长期摆脱不了贫困。桐城市杨头村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忠平说,过去一家一户茶叶管理和加工都很松散,茶叶品质难以控制,从而影响茶叶对外市场的占有率,茶农增收自然很难。

  2006年他成立合作社时,只有40户,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10户,采取“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模式。目前,拥有优质茶叶基地2500多亩,其中1000亩获得有机茶认证。2017年合作社茶叶销售收入260万元,同时辐射周边200多茶农,增收300余万元。

  黄甲镇党委书记王凯红说,该镇是纯山区镇,平均海拔660米,是安徽省生态镇和森林城镇,辖8个行政村,包括杨头村在内全部为贫困村,山多耕地少是造成这里农户多贫困的主要原因。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641户,9136人,今年的目标是全部脱贫。

当地的很多山场被流转,发展茶叶新品种,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快贫困户的脱贫步伐。 吴兰 摄
当地的很多山场被流转,发展茶叶新品种,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快贫困户的脱贫步伐。 吴兰 摄

  “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就是无源之水,不会长久,不可持续。”王凯红说,黄甲镇把产业发展作为龙头和精准脱贫核心。如何靠山吃山,走“绿色产业培植”推动“造血扶贫”之路,成为当地脱贫的主攻点。

  为了利用当地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脱贫,杨头村整合资源,集中精力组织村民种植“桐城小花”。石窑村则是建起白茶基地、高山蔬菜基地。黄铺村的则是苗木花卉基地和薄壳山核桃基地……

  王凯红说,全镇8个村,每个村除了茶叶基地外,还拥有1-2个产业基地,正是有了基地的支撑,每个村通过把农户的山林、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聘用贫困户进入基地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等,通过创新“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机制,实现“一地生四金”。

  今年安徽省政府出台《安徽省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明确提出,统筹整合资金,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优先用于扶持产业发展。经过脱贫攻坚,全省贫困地区特色粮油、蔬菜、茶叶、林特、水果、中药材、畜禽、渔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等十大主导产业明显发展壮大,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比重达51.8%,通过产业发展力争使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达到千元以上。

【编辑:刘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