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飓风哈维拉响极端天气警报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2017年09月01日 13: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 

  飓风“哈维”拉响极端天气警报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飓风“哈维”本周仍在侵袭美国得州,造成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对国际市场尤其是油市的影响也在显现。这只是近年来全球遭遇极端气候的缩影。7月份全球再度创下百年来月度高温纪录,印证了温室效应恶化下极端天气频发,加剧对农业生产和贫困人口的威胁。

  为减少极端气候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即使在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仍采取措施抵御气候变化,探索减排和产业转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哈维”搅动全球油市

  肆虐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四级飓风“哈维”强度近日有所减弱,但造成的巨额损失和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尤其是国际油市将面临周期难料的“供需混乱期”,油价震荡风险加剧。

  25日晚登陆的四级飓风“哈维”是56年来得克萨斯州遭遇的最强风暴,已导致得州南部大片地区被淹,当地政府部门称已有至少11人在“哈维”引发的灾害或事故中死亡。

  “哈维”给全球石油及石油制品贸易造成冲击,作为页岩油主要出产国,美国从页岩油田开采出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当前已经有大量汽油、化工制品、塑料制品和原油出口以此为依托,因此“哈维”的影响将遍及全球。

  另外,“哈维”席卷得克萨斯州东南部及墨西哥湾,恰好“击中”美国能源行业的中心地带。全美近一半的炼油产能聚集于此,石油产量占比为五分之一。美联社报道,大约10家炼油厂关门,意味着15%以上的炼油产能关停。换而言之,美国每天180亿桶的炼油产能被“哈维”卷走近30亿桶。

  在飓风“哈维”影响下,美国产油大州得克萨斯州多家炼油厂关闭,8月30日美国最大的炼油厂也宣布关停,并有分析人士预计由于风暴移动缓慢,炼油厂关闭时间会被拖长。

  摩根大通公司的分析师写道,美国墨西哥湾发生严重供应中断的影响将波及拉美和欧洲原油市场以及远在亚洲的石油产品市场的定价。

  审计、税务和咨询公司“美国RSM”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布鲁苏埃拉斯说,“哈维”登陆前,天然气价格上涨约10%。预计今后两周,得州天然气价格再涨20%至30%,其他地区涨势相对不明显。

  受到影响的不仅是美国出口的原油,该地区同时还是进口枢纽。这使得油价在短期内可能持续剧烈震荡。

  巴克莱分析师科恩称,必须承认,就出口、石油行业和该地区而言,恢复正常需要数月的时间,而不是数周。业内人士分析称,现在的主要风险在于,考虑到当地洪水对基础设施造成的大量毁损,以及积水消退所需要的时间,这些陆上石油生产恢复正常所花费的时间,可能超出市场预期。

  风暴也阻碍消费品装运。由于小麦和大豆等装船被风暴延误,食品价格也受到影响。

  分析人士预计,“哈维”带来经济损失将超过400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在200亿美元以上。摩根大通分析师萨拉·德威特预测,“哈维”带来的投保损失在100亿至200亿美元间,使得“哈维”跻身“美国十大最昂贵的飓风”。

  天气服务公司AccuWeather8月30日甚至称,哈维风暴将是美国有史以来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该公司估计哈维造成的总损失接近1600亿美元。公司在一份报告中称,这将相当于卡特里娜飓风和桑迪飓风的损失总和。该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梅耶斯称,企业领袖和美联储、主要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应开始考虑这场灾害将给业务、公司利润和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他说,在某些地区这场灾难才刚刚开始。在首先遭受袭击的休斯敦市,受水灾、霉菌和不洁净的水的影响,该市数周甚至数月都可能不宜居住。梅耶斯还称,随着河道和海湾水位继续上升,堤坝有溃坝的风险,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水灾;气象预报部门在哈维风暴来袭之前及时发出预警,但公共部门官员反应缓慢。AccuWeather认为,哈维的负面影响远未结束,会有更多的水灾、经济损失、人员伤亡。

  极端天气愈发频繁

  今年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遭遇极端天气,创纪录的高温和频繁的台风洪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不便的同时,还强烈地冲击着全球经济。

  世界气象组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北半球的热浪来得比往年早,欧洲部分地区、中东、美国及包括中国东部、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东北亚部分地区今年3月到5月间的气温偏高。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的全球平均温度达到137年来同期最高,该机构专家同时预计,2017年有七成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全球各地频繁的灾情反映了气候变化极端化的影响。

  南亚地区8月份也正在饱受洪灾侵袭,据《金融时报》报道,已有逾1000人因洪灾丧生。

  报道称,由于季风带来的暴雨影响了南亚大片地区,此次洪灾是孟买自2005年以来遭遇的最为严重一次,它标志着过去两周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进入最新阶段。

  在地处印度东部的比较贫穷的比哈尔邦,当地政府本周表示,逾500人丧生。比哈尔邦的农业经济因作物被水淹而遭受重创,数千人被迫放弃他们的家园。

  此次南亚洪灾也冲击了尼泊尔,媒体援引该国内政部一份声明称,逾150人丧生。在孟加拉国,国际红十字会估计逾140人丧生,近70万间房屋被损坏或摧毁。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因高温干旱导致山火频发。当地交通部7月中旬数据显示,该省仍有162处山火未被扑灭,约3000名消防员仍在救火,近3.7万人因山火被迫撤离;而7月8日开始燃烧的一处大规模山火已经烧毁约2000栋房屋,目前仅36%的火势得到了控制。

  在反常的高温天气下,欧洲农作物遭重创,7月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气温动辄超过40度,高于往年同期。“今年的情况是灾难性的,自1992年以来我还不记得哪年像这样。”西班牙农场主皮诺谈到可能面临惨淡收成的小麦时说。他说,自己很多麦地都没有收割,因为收入还不够支付收麦工人的工资。

  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南欧持续干旱,可能让意大利和西班牙部分地区的小麦产量降到20年来的最低水平。西班牙最大小麦产区受影响最为严重,与去年相比可能减产60%到70%。除了小麦,橄榄、杏仁、开心果的产量也都急剧下降。

  今年上半年,南美大陆北端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西部沿海的秘鲁等国也因极端天气而损失惨重。

  受沿海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秘鲁上半年全国遭遇暴雨袭击,山洪暴发,河水泛滥,许多地方泥石流成灾。洪灾已经造成上百人死亡,超过15万人无家可归,6000公里公路被毁……秘鲁国防部部长豪尔赫·涅托·蒙特西诺斯表示,这些天灾后的重建预计需要120亿到150亿美元。

  秘鲁的洪水未退,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的暴雨又接踵而至。哥伦比亚西南部城市莫科阿市在4月份发生泥石流,造成30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上百名儿童,这是近年来哥伦比亚伤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同期在邻国哥伦比亚暴雨不断时,委内瑞拉却已经历两年的干旱。

  温室效应难辞其咎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导致全球频繁出现极端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随之而来的农业生产、贫困人口问题将更加凸显。

  世界气象组织对本世纪末地表气温变化的最新预测显示,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保持高位,未来热浪只会越来越严重,极端高温天数也会越来越多,到本世纪末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将持续升高,世界主要城市气温或将达到“令人震惊的水平”。例如,法国巴黎夏日平均气温可能将从现在的22摄氏度上升至29摄氏度,中东地区的多哈和巴格达等城市高温可能“超乎想象”。

  亚洲开发银行与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联合编制的一份报告也表明,持续的气候变化将给亚太地区国家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到本世纪末,亚洲大陆的气温预计将大幅升高。

  据这份题为《处于危险中的地区:亚太地区气候变化的人文因素》的报告称,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可能会面临更加炎热的气候。气温上升将导致该地区天气系统、农渔部门、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国内和区域安全、贸易、城市发展、移民和卫生方面发生剧烈变化。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对该地区的部分国家构成威胁,并使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希望消失殆尽。

  报告还指出,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还将推高亚太地区的粮食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在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到2100年,水稻减产的幅度可能将高达50%。到2050年,即使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乌兹别克斯坦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预计都将减产20%至50%。此外,到2050年,由于南亚的粮食进口成本可能会由每年20亿美元增长到150亿美元,粮食短缺可能会使该次区域营养不良的儿童人数增加700万。

  亚行主管知识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副行长班庞·苏山多诺表示,“全球气候危机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亚太地区正处在危机的核心。亚太地区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是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如果不迅速、坚决地采取气候变化减缓及适应措施,亚太地区将极有可能陷入更严重的贫困和灾难之中”。

  高气温下的旱灾引起了国际组织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在罗马主办的“干旱问题国际研讨会”上呼吁,各国要高度关注日益加重的旱灾影响,迫切需要重新启动全球干旱应对行动,并重点通过改进灾害防范来预防毁灭性的干旱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遭受旱灾影响的土地面积已经翻番;干旱随着气候变化影响而持续,甚至进一步加重,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2011年索马里因严重旱灾引发的饥荒导致了超过25万人丧生。

  据统计,干旱不仅导致饥饿和社会不稳定,每年还会造成高达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农业国家遭受干旱影响的负担尤为沉重。粮农组织的研究显示,干旱造成损失的80%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领域,其中非洲国家首当其冲。2005年至2016年,34个非洲国家受到84次干旱问题的影响。

  全球协力才有出路

  面对温室效应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威胁,全球主流力量正致力于遵循《巴黎协定》框架,通过政策指引和技术创新实现减排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巴黎气候大会于2015年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6月份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引发世界哗然。但有责任感的美国地方政府决定自行遵守《巴黎协定》。

  当时包括加州、华盛顿州及纽约州的3州州长、30位市长、超过80位大学院校校长及超过100家企业的企业主决定要自行遵守《巴黎协定》条约,尽保护地球之责。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说:“我们要做美国该做的事,宛如美国未退出条约一般”。

  另有媒体报道指出,全美包括洛杉矶、芝加哥、西雅图及纽约等61座城市发表声明,誓言维护《巴黎协定》,并会更努力满足各城市目前的气候目标,承诺会增加对可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的投资。

  美国芝加哥市长伊曼纽尔8月29日在一封公开信中表示,即使华盛顿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他们自己的城市仍将按照标准实现减排承诺,发展绿色交通、节能建筑、关停煤电厂。

  “今年秋季,芝加哥将召开北美气候峰会,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超过300名市政官员汇聚一堂,探讨创新节能方案和合作项目,在峰会上预计会有约227个城市代表、1600家商业机构承诺要落实《巴黎协定》。”

  今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报告,经合组织秘书长古里亚表示,将气候行动纳入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中能够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新能源投资等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如采取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到2050年,将为二十国集团(G20)国内生产总值带来2.8%的增长。如果考虑消除气候变暖带来的某些消极影响,如极端天气等灾害,经济净增长甚至可能达到5%。

  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委员会成员斯特芬建议澳大利亚政府采取更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如减少燃煤发电厂等。“政府应该完成高于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如到2030年,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2005年水平降低40%到60%,”他说,“此前承诺的减排26%到28%的目标远远不够。”为了遏制温室效应,欧洲多国宣布禁售柴油汽车的时间表。英国7月份宣布将于2040年起停止销售汽油和柴油汽车来减轻空气污染,到2050年,行驶在英国道路上的汽车将全部实现零排放。法国也宣布从2040年开始,将全面禁止采用内燃机动力的汽车上路。自2015年12月起,包括荷兰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就加入了“国际零排放车辆联盟”,承诺将在2050年以前让所售新车全部为新能源车型。记者 闫磊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