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7年国庆旅游趋势报告》:出境游占4成

2017年09月28日 20:07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2017年国庆旅游趋势报告》:出境游占4成 “定制游”成新趋势

  中新经纬客户端9月28日电(黄昂瑾)9月28日,第三届财经中国V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中新经纬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17国庆旅游趋势报告:谁在支撑全球最大规模旅游黄金周》(以下简称《报告》)。

  三方团队基于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全国旅游市场情况,结合携程业内规模最大的自由行、跟团游用户群体数据,对十一假期的旅游情况和游客行为进行了全面监测,发布了2017国庆旅游趋势报告,包括今年旅游人次、消费规模、目的地偏好、旅游方式等,并特别对出境旅游特征与趋势进行了分析。

  北京上海出境游人均消费超万元

  《报告》显示,2017年十一黄金周,59%的游客选择国内旅游,41%选择出境旅游。此次我国出境游客预计超过600万人次,占全年出境旅游人次1.27亿的5%左右。

  从客源地人均消费来看,今年十一黄金周通过携程预订跟团游、自由行产品的国内游人均费用超过3000元,出境游人均超过9000元。

  出境游消费力排名前十五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昆明、青岛、重庆、天津、成都、广州、西安、厦门、武汉、杭州、南京、深圳、大连。其中,北京、上海两个“超一线”城市出境游消费超过万元。

  摩洛哥等成出境游 “黑马”目的地国

  从选择出境游目的地来看,选择前往亚洲国家旅游的国内游客占比约七成。其中,前往东南亚、南亚的占比46%,前往港澳台的占比13%,前往日韩的占比12%。

  《报告》指出,黄金周出境游泰、韩、日三足鼎立局面打破。虽然泰国仍被预测为最热门的目的地国家,预计将有超过20000人预订携程泰国度假产品国庆出游,占比20%,但赴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降幅最大,预计同比降下降七成左右。

  根据携程跟团游、自由行、邮轮等出境业务数据,2017十一黄金周人气排名前二十的出境游国家(地区)依次是:泰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俄罗斯、澳大利亚、柬埔寨、加拿大、意大利、马尔代夫、德国、英国、阿联酋、斯里兰卡。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离不开中国护照含金量的大幅提升。根据外交部门的统计,对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免签、落地签国家和地区达65个,相比去年国庆的57个增加了8个,增幅达到14%。《报告》指出,三分之一的中国游客选择去免签、落地签国家旅游。今年国庆人气最高的前十大免签、落地签目的地是: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俄罗斯、柬埔寨、马尔代夫、阿联酋、斯里兰卡、毛里求斯、尼泊尔。

  同时,今年黄金周还涌现出了一批“黑马”目的地赢得中国游客青睐,分别是:摩洛哥(400%)、土耳其(300%)、阿联酋(100%)、捷克(70%)、芬兰(70%)、奥地利(60%)、德国(60%)、越南(55%)、柬埔寨(55%)、意大利(50%),增速达到50%以上。其中前8个都是长线国家。中欧、北欧、中东、东南亚更多目的地被中国游客选择。

  根据携程旅游度假产品的订单数据,今年国庆期间我国游客到达全球88个国家、1155个国内外城市。国家数量与去年的68个相比,增长近29%。因此,长假旅游者到达全球更多新目的地。

  定制旅游成为新趋势

  从旅游方式来看,《报告》显示,跟团游仍是我国出境游的主要形式。今年国庆长假有45%的游客选择跟团游,尤以家庭形式出游为主,也为年龄较大游客所青睐。44%的游客选择自由行,主要为80、90后以及情侣、蜜月旅行的游客。

  此外,定制旅游成为许多中国游客,尤其是中高收入阶层出境游的新选择。今年国庆,订单占比约11%,同比增长200%。亲子(32%)、情侣夫妻(24%)、朋友同事(15%)、带父母(11%)出行的比例最高。(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孙静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