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加息,中国微调市场利率5个基点有何深意?

2017年12月14日 16:40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中新经纬客户端12月14日电(罗琨)12月14日凌晨,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

  当日,中国央行发布公告称,进行300亿元7天期、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以及2880亿元MLF操作,各品种利率均较上次操作上调5个基点,分别为2.5%、2.8%、3.25%。

  市场分析认为,本次美联储加息符合广泛预期,而央行上调市场利率象征性意味较浓,主要意在稳定而非收紧。不过,2018年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步伐有望加快,中国国内市场利率受其外溢效应影响也易上难下。

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图。中新经纬 毕彤彤摄

  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图。中新经纬 毕彤彤摄

  美国2018年货币政策收紧步伐或将加快

  此前,美国参议院最终投票通过税改法案。这是继11月19日众议院全体投票通过众议院版本的税改法案之后,美国税改立法进程的决定性进展,目前距离税改最终完成仅剩一步之遥。根据法案内容,美国企业税率将大幅下降至20%,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多项税制将被简化。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王青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指出,历史数据显示,美国在推行减税政策后,通胀水平趋于抬升,货币政策收紧态势明显:1986年实施减税政策后,美国CPI均值从1.5%显著升至3.5%以上,美联储随之开启加息周期,并连续加息16次、总加息幅度达331.25基点;2003年,美国CPI也在减税政策实施后大幅上行,美联储也由降息转为加息,并最终加息17次、总加息幅度达425基点。

  根据美联储刚刚公布的最新利率点阵图,2018年将加息3次,与9月份的预期持平。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2018年美联储加息之路将分两阶段进行,呈现相机抉择的特征。第一阶段,美联储有望保持当前加息节奏,将政策利率提升至温和通胀率,进一步消解鸽派加息的负面影响,并为大规模缩表营造政策空间。第二阶段,根据特朗普税改的落地进程和实际效果,美联储将相机再进行一次或两次加息,以巩固美国经济长期增长动力。

  此外,根据美联储“缩表”计划,自2017年10月起每月最多缩减100亿美元,在12个月内,每季度增加100亿美元,直到最终达到每月最多缩减50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2018年美联储“缩表”步伐将显著加快,10月起将达到每月500亿美元规模。王青认为这有可能逐步扭转2013年以来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位胶着的局面。在美联储加息直接带动短端利率上行的同时,长端利率走高将代表美国货币环境进入全面收紧状态。

  “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将产生外溢效应,2018年全球金融环境整体趋紧,中国国内市场利率易上难下,人民币贬值压力或将有所加大。”王青预计称。

  上调5BP颇具深意

  在美联储宣布加息25BP后,14日央行MLF操作利率随之上调5BP,比一季度的两次跟随上调10BP的幅度要小。

  在众多市场人士看来,此次上调5个基点颇具深意。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指出,此次上调5个基点而非之前的10个基点,一方面,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框架下,经济保持平稳存在压力、通胀低位、房地产价格出现颓势、广义信贷增速下行、汇率价格无明显贬值压力、外储持续上升时期,加息不是一个必须的选择。另一方面,上调政策利率表明央行态度,今后将更加强调宏观审慎。

  中金公司分析师陈健恒认为,象征性小幅上调市场利率并不意味着要进一步推高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收益率。

  今年以来,国内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收益率的升幅较大。近期,十年国债收益率更是一度突破4.0%,为近两年来高位。本次央行在小幅提高MLF利率的同时,增加了MLF的供给量。陈健恒因此指出,央行此举实际上也是希望熨平年末资金面波动,防止市场利率进一步明显抬升。因此央行小幅上调市场利率并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收紧。

  星石投资首席策略师刘可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央行的调整并非事情的关键,即使逆回购与MLF利率上调,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也不大。

  “就目前而言,理解货币政策的新框架才是必须关注的重点,央行的‘双支柱’新框架实质上是分离货币政策的金融监管职能,未来央行的工作重点也主要在于监管规则的建立和落实。因此对于我们而言,观察后续企业盈利、市场利率和监管政策的动态变化,要比单纯观察MLF利率的调整更有实际意义。”刘可称。(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陈海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