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湛江 抓住高铁开通机遇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8年07月02日 13:4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湛江 抓住高铁开通机遇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晨曦下的高铁湛江西站。

  专题

  湛江城市速览

  湛江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是我国唯一一个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半岛城市,拥有2043.5公里海岸线、140多个岛屿,是广东省海岸线最长、海岛最多、海味最浓的地级市,还荣获了很多“国”字号荣誉,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海鲜美食之都、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避寒旅游名城……

  湛江交通四通八达,陆海空齐全。1952年建成的湛江机场,目前已开通了20多条航线,是粤西唯一拥有机场的地级市。2017年湛江旅游接待3300万人次。这些数据充分证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湛江,都喜欢上了湛江。7月1日,随着江湛铁路通车,湛江这座独特的海湾城市将成为珠三角3小时生活圈新的板块,湛江旅游也将成为珠三角、港澳地区广大游客“快旅慢游”新的目的地。

  文、图/关家玉

  2018年7月1日,广东湛江首条高铁——深湛铁路江湛段正式通车运营,“D”“G”字头的动车组首次延伸到阳江、茂名、湛江三市,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人民可乘坐高铁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一线城市,融入了珠三角3小时经济生活圈。

  高铁的开通,提升了湛江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弥补了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打造广东经济新的增长极的最大交通短板。至此,粤西不通高铁亦成为历史。

  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表示,湛江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在交通、振兴发展的支撑也在交通。构建高水平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湛江提升发展环境的紧迫需要,是融入经济全球化,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服务辐射周边地区的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湛江的发展,中央、省相关部门给予强力支持,未来几年,湛江将积极把握作为“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北部湾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机遇,以建设全国性快速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大通道、大港口、大路网、大枢纽,推进新机场、高铁、高速、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交通根本性转变、跨越式发展,把湛江打造成四通八达、快捷连通国内外及周边省区的现代立体交通中心城市,为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据悉,目前,湛江国际机场,张(家界)海(南)、合湛、湛海、广湛等5条高铁,以及玉湛等6条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未来,江湛铁路还将连接包头至海口高铁,将成为无缝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区的唯一高铁,粤西区位优势越发凸显,经济发展后劲越发强势。

  科学规划引领湛江交通“脱胎换骨”

  湛江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拥有40万吨级航道的天然深水良港,是我国西南部出海主通道,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有了港口、机场、铁路。但发展到今天,湛江高等级道路密度低、通行能力差,有深水良港但港口集疏运体系滞后,有机场但航班少、航线少、票价高,交通落后已成为制约其加快发展的最大瓶颈。

  鉴此,湛江未雨绸缪,提出“加快建设5条高铁、6条高速公路、8条高速公路支线、1条半岛滨海旅游公路和1个国际机场,实现2个小时进入珠三角、1个小时贯通湛江全域”的构想;以“无缝衔接”“互联互通”等先进理念,超前科学规划了汇聚深湛、张海、合湛、湛海和时速350公里的广湛客运专线等5条高铁进中心城区,并与湛江国际机场互联互通。

  湛江市长姜建军表示,湛江下一步将重点打造“一核两港三环四通五支撑”。“一核”指北部湾交通枢纽中心;“两港”指依托湛江港(海港)和湛江国际机场(空港)打造湛江经济双引擎,支撑湛江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客流、物流中心;“三环”指建成市区环、湾区环、半岛环三大组团间及对外交通的快速通道;“四通”指对外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快速、村村通公路四大通畅工程;“五项支撑”指民生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法治交通、平安交通等现代化快速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据悉,湛江计划在2017-2020年三年内,重点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建设项目122个,计划完成投资约955亿元。到2020年,基本建成“三环四通”大交通格局,建成一批服务高效的综合运输枢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陆空综合运输体系更加完善。

  产业升级迎来黄金期

  7月1日,深湛高铁江湛段的开通,无疑是湛江加快建设现代化快速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夯实湛江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的点睛之笔。省委定位湛江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湛江成为广东经济新的增长极,就是要求湛江在“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异军突起,当好“沿海经济带”的“引领者”。湛江清醒认识到:面对差距,必须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面对机遇,必须从“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面对使命,必须从“畏难者”转变为“奋进者”。

  随着高铁入城、滨海旅游公路、新机场等交通大手笔的相继落地开花,交通设施短板逐步得到补齐。湛江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以高铁为媒,携手沿线7城市组成深湛高铁旅游推广联盟,逐步构建高铁旅游共同市场。同时以生态理念为引领,加快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功能,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海湾城市正在南海之滨悄然崛起。

  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湛江高铁西站,一趟趟高铁从这里出发飞驰雷州半岛广袤大地上。距高铁西站数十公里的湛江东海岛湛江钢铁项目球团、连铸、热轧、厚板月产量均创投产以来最高纪录……湛江经济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疾驰。

  为了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湛江市制定了《“三大抓手”实施方案》《五大产业发展计划》《湛江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和《湛江市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行动方案》,重点做好临港产业、滨海旅游、现代农业特色和军民融合发展等“四篇文章”。

  用好省在粤东粤西沿海集中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大型工业园、培育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的机遇,推动一批重大临港产业项目落户,促进湛江市临港产业加快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先行,在保护自然生态中推进全域旅游开发,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热带亚热带农产品“金字招牌”。

  此外,发挥湛江拥有全省唯一的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优势,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

  刀刃向内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年来,湛江市委、市政府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深化“放管服”改革。

  市政府向县(市、区)委托(下放)163项市级行政职权,市直部门的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均比法定时限压缩50%以上,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共260项事项实现即来即办、现场办结。“打开前门”“摆上台面”,在公平法治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当好“保姆”和“保安”,优质投资者纷至沓来。6月22日,湛江中介超市正式运行,刚刚“开张营业”的中介超市已经迎来20多类资质500多家中介机构进驻。6月27日,湛江专门召开各类人才和相关人员住房问题座谈会。到2020年,湛江市将筹建人才公寓1500套,解决各类人才住房保障问题,使引进的各类人才留得住。

  积极推进“一区多园”模式,建设全市创新发展高地。出台人才新政30条,建立“校地”“企业”“政企”等孵化器建设模式,催生一批创新创业团队。截至目前,湛江市的人才工程、创新团队、各类人才入选省“扬帆计划”的数量在粤东西北位居前列。

  抢抓机遇提振精气神

  推动湛江全面振兴

  进入新时代,湛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后发优势明显。

  日前,广东省召开会议,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明确指出,“要强化汕头、湛江发展能级,赋予其部分省级管理权限,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把汕头、湛江打造成高水平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在粤东粤西沿海集中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大型工业园,培育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同时,给湛江送来了一揽子“大礼包”:明确支持湛江“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教文卫中心、交通枢纽”“建设大西南出海主通道和海南岛连接大陆的主枢纽”;提出“对接服务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提升琼州海峡跨海快速通达能力”“建设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1.5小时高铁经济生活圈”“粤东以汕头为中心,粤西以湛江为中心,发挥沿海港口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合作共建,融入珠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推动汕头、湛江港大宗商品物流集散基地建设”……

  一切的利好,为湛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也“催促”湛江要加快补齐交通短板,铺就振兴“坦途”。目前,湛江市发展势头喜人,千万吨级产能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已建成投产;千万吨级炼油能力及80万吨乙烯的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计划2019年建成投产;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东兴石化、晨鸣纸业等骨干企业蓬勃发展,中船重工、巴斯夫等相关重大项目正在落地布局。

  当前,湛江正大力推进交通、产业、城市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扛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推动湛江加快发展、全面振兴。《湛江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切实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贯彻到工作的各方面。

  实施重大工业产业项目增效计划,扶持服务好钢铁、石化、造纸等龙头产业项目,延伸中下游产业链,形成辐射带动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增长极;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打造湛江传统产业升级版;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提前谋划和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海洋资源,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以蓝色崛起引领全市经济加快发展。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