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小军:新经济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

2018年07月06日 15:39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6日(薛宇飞)7月6日,由中国新闻社财经新媒中新经纬主办的“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新经济品牌发展论坛”在北京如期举行。

  就中国新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李小军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专访时表示,新经济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之一,但整体上依旧相对薄弱,仍需要大力发展。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李小军。中新经纬 吴一尘 摄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李小军。中新经纬 吴一尘 摄

  新经济并非第三产业独有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有资料显示,《时代周刊》在1983年的一篇封面文章中最早提出,该刊用“新经济”描述从重工业向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转型。“新经济”真正流行则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商业周刊》刊发的相关文章。广义上,新经济是指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互联网泡沫期间出现的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并存的一波经济繁荣。

  李小军说:“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两大阵营,要么是敌人,要么是朋友,但经济全球化后,所有的敌人和朋友都变成了竞争者。这中间,受益最大的是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人才与资金的拥有者,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新经济开始崭露头角,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具体,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经过多年发展,“新经济”一词的内核和外延已经不断拓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在中国方兴未艾。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2018年4月刊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

  他指出,中国新经济发展迅猛,高质量发展在一些地方显现,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之一。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全年实现新经济增加值9085.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北京的新经济发展就非常典型。当传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将显著增强,在经济中的占比也会越来越大。这中间,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李小军说。

  新经济并非只存在于新产业、新业态,也并非为第三产业独有,传统行业同样可以被改造成为新经济。李小军说:“据我了解,一家物流公司为防止快递丢失,就在快递包装盒上装上了一个芯片,随时都能够确定快递的位置,减少了物流丢失的情况。而这个芯片,一个才2毛线,这个成本对物流公司和消费者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

  但他称,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企业存在盲目追捧的现象,以互联网为噱头,产品质量没有真正提升,经济效益也没有改善,发展方向很不明确。“有些互联网金融产品,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但收益并没有提高,还钻了监管的漏洞,对金融市场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就不属于新经济。”他说。

  他认为,新技术应用是否得当,可以用四个标准进行判断,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新经济发展不均衡

  新经济的发展,在各地并不均衡。李小军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是人才聚集地、经济核心区,新经济在这些地方已经比较成熟,但其他地方相对落后。

  落后地方发展新经济,需要多方努力去创造条件。他认为,通过政策配套、人才引进、资金扶持、民众参与等多方面努力,才能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中国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对新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互联网产业,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营企业在这一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国企的比重并不大。李小军分析称,产业刚刚兴起时,国企决策相对较慢,民企比较灵活,能够更迅速地介入,但这并不代表国企在新经济中不具备优势。国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优势明显,可以与民企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李小军认为,中国在新技术、新产业上还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差距,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自大,仍需要继续做好技术研发、产业扶持,并加强国际合作。(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于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