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记者眼中的开国盛典:毛主席宣读公告时很平静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23日 09:3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我国老一代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位于北京宣武门的家里,客厅墙壁上挂着他在天安门城楼上报道开国大典时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李普身着无领中山装,头戴一顶帽子,在他周围站着一批开国元勋。

  作为老一代革命者和著名记者,李普见证记录了20世纪中国发生的很多大事。

  1949年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就是其中最不能忘记的。

  开国大典:穿着整齐,站得不“整齐”1949年9月21日到9月30日,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临时改造成的大厅举行。李普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隶属于新闻处,进驻中南海怀仁堂全程采访,目睹了各个党派协商民主建国的全过程。

  在最后一次政协会议上,李普在主席台侧面为周恩来那天的讲话做笔录。领导人走下主席台的时候,李普还负责收所有人的稿子。

  “我和李千峰两个人基本上是每天轮流采写报道,10月1日,正好轮到我采访”,李普笑言。那天,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上午8时,人民解放军的受阅部队已经到达指定地点。10时,30万群众陆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天安门广场,广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热情的欢呼声、嘹亮的歌声,人们不断地打听:毛主席怎么还不上天安门呢?开国大典什么时候开始呀?

  李普记得,“城楼上的嘉宾们当时大都住在北京饭店和六国饭店,10月1日下午两点,先一起去中南海勤政殿,交代一遍流程,就来到天安门。毛主席是第一个沿台阶走上城楼的领导人,朱老总紧随其后,那时还没有电梯,大家纷纷走上去了。”

  李普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也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时女摄影家侯波抓拍的一张照片里,李普站在城楼中间靠东一点,左边是吴晗,右边是张奚若。李普还记得那天大家的穿着非常整齐,“共产党员几乎都穿中山装,周总理穿着黑色的呢子中山装,满城楼就只有美髯公张澜穿长衫”,李普那天也穿了一件没有领子的灰色粗布中山装。

  穿着比较整齐,站的位置却不那么“整齐”,李普说,“我的后面站着邓小平、周恩来、刘伯承、吴玉章等,那时等级不森严,都是不整齐地站着,不讲谁前谁后。”确实,从一张资料照片上可以看到,邓小平站在最边上。

  为了采访,第一次吃安眠药

  下午3点,典礼开始。

  当毛主席走到麦克风前面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时候,为了及时拿到主席手里的公告,李普立刻移到他身后。“毛主席显得很平静,稿子没有任何抖动。那天城楼上也没有风,晴空万里,广场沸腾着欢呼和掌声。”读完公告后,毛泽东手按电钮,一幅巨大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当时,李普听到城楼上一片感慨之声,陈毅说:“在我的有生之年里,能看到这一天,我已经很满足了。”

  李普同样激动万分,他20岁入党,31岁亲见这一幕,而毛泽东主席那乡音浓重的3个字“成立了”,让他铭记和感动了一生!

  拿到主席宣读的公告后,李普并没有马上离开。因为,虽然领导人的讲话稿早就写好印发出来了,但还是需要他们的亲手稿,来核对每一处字词的小改动。“那天11个人的讲话中,陈毅老总的最短,只有5分钟”,李普说,“其中数宋庆龄的讲稿写得最精彩,她先用英文打草稿,然后翻译成中文,她有自己的特色,毫无八股气,生辣漂亮。”李普看见她的手稿上,有的字注上了拼音,因为她不大会普通话,整篇文章,都是用上海味道的普通话念的。

  李普印象深刻的是,站在城楼上的老将军们都比较“沉着和规矩”。让他至今遗憾的是,那么多的老将军,自己居然没有在现场采访他们,“这不能不说是留下了太多遗憾”。

  事实上,参加开国大典的前一晚,李普非常紧张,害怕自己睡不好觉而第二天没精神,于是平生第一次吃了安眠药。“那是第一次,果然睡好了,第二天精神很好”,李普笑言,“现在是每晚必吃,几十年了。”

  身为记者,李普心里念叨的只是观察现场,注意现场情况的发展,寻找现场感觉,同时为当天那条新闻打腹稿。于是,他在城楼上走来走去,“大摄影记者侯波为我拍了好几个不同位置的镜头,只是那时候我还不认得她。”城楼本来就不宽敞,又来了很多重要人士,越发显得拥挤,李普说自己“一会儿扒开这个,一会儿扒开那个,很自由随便。”

  胡乔木改动的一个小细节

  领导人讲完话,阅兵仪式正式开始。身着戎装的朱德总司令走下天安门,坐吉普车检阅了部队,那时部队都停留在天安门城楼东。“等朱老总返回城楼,部队开始行进在天安门前,坦克团、26架飞机、1600匹红色及白色战马,展示解放军的武装实力,霎时让人感受到一个国家政权的威严。”

  然后是群众的游行队伍,参加游行的大部分是年轻人。毛泽东以及天安门城楼上所有人都在微笑着招手。李普说:“开国大典的游行和后来的天安门游行是不一样的,除了喊口号,大标语、字牌、花环这些东西都没有,只有红旗挥舞,大家的想法都非常朴素,很多人将手绢抛向天空。”虽然没有整齐的着装,可是那种当家做主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游行队伍中口号声此起彼伏,城楼上的毛泽东也喊起口号呼应着群众,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就是毛主席喊出的“人民万岁”及工人、农民万岁。亲身出席开国大典现场,李普看到,在主席侧面隔了十几米,安排了另一个麦克风,由荣高棠开始带领群众喊口号。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载了李普采写的报道开国大典的文章,文中特别写道:“毛主席亲自按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这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有些人觉得不解,写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即可,为什么非要写“按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呢?

  关于这句话,还有个小故事。这篇报道见报前,分管新华社的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负责审看。胡乔木家住在中南海里面,李普把稿子送去后就站在旁边看他审稿。胡乔木看到有关升旗部分内容时,对李普说:“电钮升旗的那句,要加上一根电线连着的细节,否则虽然你懂我也懂,但有些读者可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60多年前的中国百姓中,还有不少人相信神灵,“本来那时社会上就流传着解放军能飞檐走壁、神仙保佑之类的故事。如果再亲眼见到毛主席远离旗杆竟能把国旗升起来,那又不知道要编出多少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因此,李普依照胡乔木的建议,在这句话上不嫌累赘,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电钮和旗杆之间是有电线相连的。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