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诗人王小妮《上课记》记述“教的痛心学的反胃”

2012年04月10日 13:39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很多人知道,王小妮是个诗人。这个春天,更多人发现,她还是位好老师。2005年8月底,王小妮第一次在大学上课,听起来似乎会有前景的诗歌研究中心,虽然在偏远的海岛上。“现在,我有了从2006年到2010年,连续五年的五篇‘上课记’。”

  记者 张晓媛

  一 关于“好”老师

  “希望我的学生快点站稳在这‘现世’,对自己这个生命负责,不饥渴不受冻而有尊严。”

  山东商报:您说“在高校做了8年老师,上了7年的课,我相信做一个好老师并不难,真正的问题远比做个好老师复杂得多。”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王小妮:一个人规范和督促自己不是太难的事情,难的是一己之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对个人是不可控的。体制不变,你就是同风车作战,所以任何个人都不能从中得到单纯透明的成就感,受挫才是现实。

  有时候越努力就越失望,越把自身处于尴尬和被侧目的状态。还好,我不怕这些,但是,一个年轻的老师想做这个尝试恐怕很难,各种阻力都会来。我们生存的环境常常是,你与众不同就等于威胁甚至伤害到了别人,你就会“享受”种种不愉快了。

  山东商报:您曾说,“我在课上提示他们人活着不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这一个方向,我会始终关注珍视他们中间的少数,看这样的人怎样以鸡蛋撞墙的方式走自己的人生。”在现世安稳和鸡蛋撞墙之间,您更希望学生走哪条路?

  王小妮:多数人是要安稳的,这个没问题,生命本能如此。

  我很希望我的学生们都找到得以糊口的工作,快点站稳在这“现世”,无论这“现世”如何,都要对自己这个生命负责,不饥渴不受冻而有尊严。一旦有可能,也会对自己的父辈有回报,使他们也能过上相对安稳舒适的生活。

  但是另有少数的人,他们的生命不满足于只是“活着”,他思谋着做更有胆识和影响力的事情,不仅仅是只负责任于自己一人一家,这样的年轻人显然更需要理解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努力可能也更接近我私自的想法,但前提是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山东商报:大家都说需要“好”老师,您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您自己做到了几分?

  王小妮:好老师起码有两点,爱惜学生和学问深厚。

  我想我只是个能及格的老师。我能爱学生,想和他们成为朋友,愿意听他们讲述困扰或高兴。但是我只是在尝试用各种更富有人性和灵气的办法,把我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告诉他们一小部分。

  我只做到了60分。未能达到的四成,其中有我的局限,我还不能对汉语的演变有更精深的有穿透力的认识和总结,而把一门功课上好,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也有他们的局限,现实的高等教育对本科生的要求,只是泛泛地知道一些“知识点”似乎就过关,就能兑换文凭了,未来的就业和本人的兴趣都不支撑他们更深入。

  除非个别人有了个人的兴趣,和他们的交往只能在课外。有个小姑娘跟我说,老师,你看到了么,我眼睛里有光!当然看到了,但是我要背后跟她说,当着大家的面会让其他人感到厚此薄彼,这我不喜欢。好老师应该喜欢每一个学生。

  山东商报:学生们面临的问题和困惑集中在什么方面?能举一个情况最复杂、困难的学生的例子吗?您如何帮助他的?

  王小妮:显然是最实际的问题:顺利就业,养活自己,报答父母,赚很多很多的钱,由此换来好日子和尊严。

  一个同学去年毕业,书中有写到她。一个单纯的姑娘,刚工作了一两个月,常给我电话说老板总是想让她陪客户喝酒,脱身几次,老板很不满,她很害怕。有时候接到她的电话,听到她那边是街头的汽车喇叭声,刚从酒楼里跑出来,正怕着呢。今年初,老板找个理由把她炒了,还拖欠了半个月工资,她去讨工资,老板动手打她。最后打电话报警,去医院定为轻伤。现在,怕老板报复,她已经离开了那个城市。

  由于就业难,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了最廉价最可呼来唤去最没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群体,表面看来这只是每年一届,大约600万人的事情,其实它对各大学在读的大学生的潜在影响非常深远,这一阴影的伤害深度早超过了“寻找一个饭碗”。社会学学者早该研究相关问题。

  我的学生们的家长多为外出农民工,一旦病了,负债累累,这些学生背负的压力太沉重了,不可能再要求他们安心听课之类,父辈一病,他们就会自动地边缘于所谓的丰富的大学生活。

  还有一个问题,我会在“2011年上课记”中写到:留守儿童的背景对当今的学生的心理阴影。当代大学生问题不是孤立的,更多的是社会问题。

  二 关于90后

  “90后更个性化,更不容易被‘忽悠’,这是他们身上最可贵的。90后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山东商报:今天我们给大学生上课要有什么改变?

  王小妮:信息时代的90后,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只要他想得到的知识,一台电脑就能给足他全部知识储备,而一个老师如果还是照着自己编写的老掉牙的教材“念经”,实在是浪费别人的青春和教育资源。

  中文专业的老师,应该提示他们有更多的方法更宽的眼界,讲述你个人的经验、调查和认识,特别是亲历的。

  山东商报:书中用敏感而生动的语言记录90后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各种细节,90后和我们80后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我记得多年前大多数人用的评价是“脑残90后”,如今呢?

  王小妮:90后更个性化,更不容易被“忽悠”,这是他们身上最可贵的。有个词叫“真假难辨”,他们恰恰早早地就懂得了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我在90后身上得到了很多的温暖和友情,我想说,他们的心是很容易“捂热”的。

  山东商报:学生们的点名诡计、对老师的奉迎讨好、助学金的分配不均等都从实记载。这一代孩子身上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王小妮:还没有获得责任感,还要假以时日。

  山东商报:您曾说:“有时候去上课,感觉一路奔跑着急着要同他们交谈,一个悲观的人能在今天这么做,真是自我的拯救,多亏了这些年轻人不间断的提示和陪伴。”

  王小妮:2011年同样的课时,同样的大二学生,由于课的设计不同和我投入的精力不同,最后效果相差很大,在付出比其他班多三倍的努力的一门新课上,同学们有很好的呼应互动,有更认真真实的作业。尽管反复说作业不要写太长,还是有人写出22页打印纸的作业。

  最后的课,安排了应同学们的课下阅读的反馈而临时加的自由讨论《巨流河》的环节,六个学生没有一个有稿子的,都是自动站起来,侃侃而谈,很个人很感性的意见和交锋争论,大家一起完成了一次很好的课。铃响的时候,一个男生忽然说他提议大家起立给老师鞠个躬,我马上也还给他们一个深深的鞠躬。这个男生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知道他不是学生干部,只是一个普通同学。90后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个我个人以为很可贵很重要。

  三 关于诗意

  “诗意常常待在最没诗意的地方,因为真正的诗意必须是新鲜的。”

  山东商报:《上课记》书封上写着:“她在课堂上所发现的诗意,比十个春天还要多。”这话怎么解读?

  王小妮:这个恐怕要问崔卫平老师,话是她说的嘛。“十个春天”应该来自海子。

  山东商报:诗人当老师,听起来就很传奇。如何把诗意带到课堂上的?会特意给他们多讲诗歌吗?

  王小妮:没有,完全按照课程,不会特意,我想好的东西都可能蕴藏诗意,不必只是强调诗歌这一形式。

  山东商报:您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现在流行一个词叫“高帅富”,关注“穷挫丑”的学生是基于人文关怀吗?

  王小妮:不是有意地去关怀别人。我14岁就和父母下乡,对土地和农民有情感。

  山东商报:在全民被成功学洗脑的当下,您说“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缺精英,恰恰缺少平凡的更多的好人。”中国人不是深深恐惧平凡吗?

  王小妮:人人都要踩在别人头上去谋取成功是很可怕的。

  我理解的正常的社会,人人谙于和满足于自己所做的,不好高骛远,也不仰慕权贵。好人是好日子的基础。

  山东商报:这时代,说“理想主义”这个词是以卵击石吗?

  王小妮:用嘴说说“理想主义”不会太难,但是一丝一毫的行动都会领悟到“执行难”,拿“以卵击石”来形容都太简单苍白了,常常由它带来懊恼沮丧的强度不可形容。

  ■ 记者手记

  沉重的“人文”

  王小妮在网上看到有关高校教育讨论的一个只有八个字的跟帖:“教的痛心,学的反胃”。“这话说得不好听,但是真实”。说这话的时候,她在那座海岛上的大学,已经教了整整三届戏剧影视专业的写作课。“我能体会到‘教的痛心,学的反胃’,它部分地说出了高等教育在今天的无奈。”

  在她的描述中,人文传播学院的学生平时没有电视看,新生宿舍不能马上开通网络,占地三千亩的校园里只有一个几平方米的小报摊。“主要卖英语报、电脑报、花花溜溜封面的《读者》杂志。当然,如果真想关注,可以去街上找网吧,可一旦进了那里,更吸引他们的当然是上QQ聊天和打游戏。八十个人都没有去关心那个叫肖志军的人。我们具名为人文传播学院,人文就是这么学的?”

  王小妮无疑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在满世界讨论“高帅富”的时候,她用了不少篇幅关注与之相对的那个群体——如果用“穷挫丑”来形容,似乎本身就带有了贬义。她的诗歌课作业有过一题“谈生活背景对人内心的影响”,很多人跑了题。王小妮把这些话摘录在书中,让我们看到当今学生的困惑与自省:“好背景意味着内心足够自信强大,因为有退路。普通背景就怯一点,别人输了,输的只是钱,我输了输的是生活,没有那么多青山可以留着烧柴,内心就会保守。”

  在说到“好词好句”时,她提到,“我提示他们不要展示所谓文采,直接说出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原本的感觉。”旋即,又表示了忧虑:“我真怀疑他们还有没有‘原本’的感觉,十二年的语文教育把这些感觉给彻底毁灭掉了?”

  我也受教于这位诗人老师——第一次被采访对象指出,有个问题设计的过于生硬,“希望把问题设计的柔软一点,这是个技巧,也是个境界”。我体会到诗人的完美主义和老师的责任感,像是回到学生时代面对自己的老师那样,看到这样的教诲,心里不是不惭愧的——她原本可以不讲,那我也不会进步。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