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立三之女忆与罗高寿的52年世交(图)

2012年04月12日 16:45  参与互动(0)
李立三之女忆与罗高寿的52年世交(图)
    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遗体告别仪式11日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举行,俄政界、俄中友好人士数百人前来吊唁送别,图为吊唁人士为逝者敬献鲜花。罗高寿遗体于当日午后在莫斯科特罗耶库洛夫公墓落葬。
    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遗体告别仪式11日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举行,图为李立三之女李英男前往告别现场向逝者敬献鲜花。罗高寿遗体于当日午后在莫斯科特罗耶库洛夫公墓落葬。 中新社发 贾靖峰 摄

  中新社莫斯科4月11日电 题:李立三之女忆与罗高寿的52年世交

  中新社记者 贾靖峰

  “1960年初,我们和家人在一块吃饭,饭桌上,我还是一个插不上话的中学生,但对于‘罗加乔夫’这个姓氏,我早就熟知,因为他的父亲是大汉学家”,4月11日,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遗体告别仪式上,李英男眼中泛着泪光回忆着与他早年的相识。

  罗高寿之父阿列克谢·罗加乔夫——20世纪初苏联“汉学三杰”之一,“罗高寿”正是出自“罗加乔夫”的姓氏;李立三、伊丽莎维塔·巴甫洛夫娜 基什金娜(李莎)——李英男的父母。虽然没有深入的交往,但两个家庭在中俄关系发展史上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学大师之子罗高寿,更终其一生在两国友好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彩窗、石壁、红色康乃馨和玫瑰以及唱诗班空灵的歌声,令告别大厅十分肃穆,罗高寿身着中式服装安眠在灵柩中。而52年前,与李英男同在一张饭桌上的罗高寿,还是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在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

  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的李英男当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回忆道:“1992年,当我和我的亲朋得知罗高寿被任命为俄罗斯驻华大使时,都非常兴奋!”作为少年时代初识的延续,“那年夏天我们又在大连相遇,这次我向已经是大使的罗高寿重新作了个‘自我介绍’”,李英男笑道。

  “那正是苏联解体后的敏感时期,新生的俄联邦与中国相互存在疑虑,两国关系究竟会向何处去?罗高寿这样一位‘中国通’获任正当时”,不过没想到的是,从中俄关系的“低温”到“高温”,罗高寿整整做了13年大使,成为苏联、俄罗斯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驻华大使。

  2004年李英男的母亲李莎90岁生日时,罗高寿前往李家拜访,“他给我母亲写了一封很热情的贺信,他对我母亲早年来到中国后的坎坷经历非常了解,热情赞扬我的母亲。我至今记得其中一些字句,他将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与中国的长江一起写进贺信里,写得很美”。

  “有人称罗高寿作‘人民大使’,他不仅代表官方。在他那里,俄中友谊不是口头标语,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外交官在两国关系中如此付出真实、热情的人性和人品,是十分不易的”,李英男说。

  李英男谈起一个故事:1990年代初,俄罗斯消费崩溃、百废待兴,圣彼得堡某工厂长久没有订单,面临倒闭,唯一的一个中国订单谈判却陷入僵局,工厂找到罗高寿,“罗高寿没有自恃一国大使之位与一个几百人小厂的落差,全力推动谈判,最终签订了合同,他挽救了一个企业,挽救了这几百人的衣食”。

  “我最后一次见他,是去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我带着我儿子去看望他,他身体状况很不好,但仍是幽默地和我们谈笑,自2008年他遭遇车祸后,他一直保持着这种坚强的笑容。”(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