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狂欢到式微:谍战影视剧的“旅鼠效应”

2012年04月12日 16: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周思明

  与其他类型剧本比较,富于悬疑色彩的谍战影视剧显然具有天然的观赏价值,这一点确凿无疑。悬疑本身当然是谍战剧赖以吸引眼球的元素,观众从此类影视中可以窥见人性本身的微妙、复杂。除此之外,收视率背后潜伏着的市场诉求、经济利润魅惑显然扮演了谍战剧扎堆最强劲的推手。“高烧不退”的谍战剧风潮,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时光倒转,我们又进入了白色恐怖的战争时期。雷同化制造、仿写化跟风、同质化竞争,显然成为这股喧嚣有年的谍战剧风潮的致命痼疾。

  《潜伏》之后: “谍战”屡屡走麦城

  不幸的是,在谍战剧不减扎堆之势的背后,早已裸露出一条掩藏不住的“雷同”尾巴:如果一个频道里有女特务在发电报,其他频道一定会出现严肃的电报员在接收来自重庆或南京国统区的电报;一部谍战剧“潜伏”一对从事地下工作的假夫妻,另一部谍战片也将同样并肩着一对搞情报工作的弄假成真的伉俪;《潜伏》在剧中使用了收音机联络办法,《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谍战剧马上在剧中如法炮制……

  对于谍战剧内涵的同质化、雷同化之弊端,观众早已看出了端倪。有人指出,以前一家人在家看电视,都选悬念剧、谍战剧,但现在一看谍战剧就打瞌睡。它们的讲述方式、剧情发展都太有迹可循,看前面总能猜到后面,有些人一看就不是好人,然我方就是发现不了。不管多么危险的任务,主人公肯定没事,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也毫无悬念。谍战剧的雷同化、同质化竞争,还表现在传播渠道的重复、扎堆、集中和相互挤对。2009年就曾有人统计,半年中有50余部谍战剧在各频道播出,还有30余部谍战剧正在等待档期登陆荧屏。在播的谍战戏,无一不是智勇双全的酷男,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又总是“桃花缠身”。一部《潜伏》火了,成就了余则成和翠平演绎的假夫妻,其个性鲜明,幽默有趣,险中作乐,让观众大快朵颐,结果招致狗尾续貂。很多谍战剧如《旗袍》等纷纷步其后尘,取其皮毛,最后难免负磙做戏,剩馍乏味。

  质疑不断: “风语”虚假难发声

  谍战剧《风语》,原本有一个不错的小说基础,然而改编成电视剧后,却引来网友许多板砖,质疑声音不断。比如:军统两次接陈家鹄,和日本人激战,结果都被中共地下党救出,很不真实;陈家鹄自己不知自己所学价值,要那些外行反复解释,很不靠谱;前十几集把陈家鹄写成不愿投身密码破译工作,杀人不眨眼的国民党特务头目杜先生和陆所长却一再放下身段,反复乞求,陈家鹄仍不理睬,很牵强。该剧硬伤之多,用网友的话说,“几乎到了体无完肤的地步”。另一部谍战剧《借枪》同样引发了争议。它也是一部有着不错小说基础的剧作。同名电视剧播出后,赞之者曰:看此类电视剧时,总有两个颇觉诧异的感受:剧中人物为何从来不必为衣食所忧?为什么敌我双方总有打之不竭的子弹?《借枪》至少对前面一个常识性问题表示了足够重视,所以熊阔海这位谍战英雄,才会回落至食人间烟火的平民视角。与此同时,对《借枪》的质疑声也不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主创者硬把《借枪》这部好端端的谍战片拍成了喜剧。谍战剧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元素应是紧张、刺激、悬疑等等,可《借枪》却颠覆得让观众有些难以接受。

  酷刑秀: 凌虐肉身聚眼球

  近年来,“刑法展示”渐成谍战影视剧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或“看点”。电影《风声》、电视剧《风语》一马当先,如今又有《青盲》紧步其后,它们都将受刑室变成主创者着力渲染、刺激眼球的一个聚焦场景。沙溢、王丽坤等主演的谍战剧《青盲》播出后,其血腥酷刑场面在观众和网民中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广泛争议。

  有“中国版《越狱》”之称的《青盲》,被曝不少情节与经典好莱坞作品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无论是主人公越狱方式,或其在牢中表现桥段(如在美剧《越狱》中,迈克亲自去抢银行,进监狱只是为了救自己的哥哥)。在《青盲》中,于和伟扮演的张海峰为救“小猫”也是主动设计入狱。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相仿,《青盲》的越狱也是从挖洞开始,两个主人公为了越狱成功,要敲开地下管道,都必须等到打雷下雨时进行管道破坏。

  细究一番,不难发现,其实《青盲》这种打着“悬念剧”旗号却以仿制美剧方式的“出拳”套路,只是希望起到谍战影视剧审美疲劳的“起搏器”作用罢了。其弄巧成拙的结果是,反而丢失了谍战剧的民族特色。以酷刑暴力为主要特征的《青盲》,给观众留下的,是难以承受的心灵刺激。对于网友们的批评与争议,《青盲》原著作者及编剧张海帆则认为,血淋淋的刑讯逼供戏,可以更强烈地展示那个年代斗争环境的残酷。导演杨文军也在公共场合坚称,适当的刑戏是有必要的,真实的历史,远比电视剧里所表现的更血腥、更残酷,适当的受刑戏是有必要的。也许,上述言论不无几分道理。取下假面,直面惨烈的现实人生,也曾经是鲁迅等文学大师的名言教诲。但笔者以为,既然是艺术,就需要对有些不利于心灵和精神健康的真实做一番整合和处理,而非打着“真实”的名义上演闹剧。

  旅鼠效应: 原创匮乏寿命短

  美国编剧帕梅拉·道格拉斯说过,电视是“按照旅鼠的模式来运作的——一同奔向悬崖,大多数坠落下去”。帕梅拉·道格拉斯所揭示的正是影视圈常有的扎堆行为,这与当前我国影视圈谍战剧风行乃至过滥的情状极为贴切。谍战剧这种涌向同一题材、扑向同一热点、采用雷同桥段、搬用固定公式的做法,其结果大都难以逃脱大多数纷纷坠落悬崖、唯少数经典得以留下的宿命。

  谍战剧风潮的雷同化、复制化表现,已成为掣肘影视艺术发展的显在瓶颈,尽管谍战剧仍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应该说,任何时候,只要真正出于原创,谍战剧有其自身的优势和魅力,如剧情紧张、悬念丛生、令人怀旧,且投入不大、性价比高等等,但即便如此,透支必然枯竭,最后或许只能伤及观众胃口,片方也很有可能铩羽而归败走麦城。真实是谍战剧的生命,经验是谍战剧成功的关键。荣膺第83届奥斯卡小金人奖的10部影片中,有4部取材自真人真事,比例最高,反映出“现实世界的人生”一直是好莱坞电影取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可惜不少制片人和编导们习惯于沉溺在天马行空杜撰出的空洞虚假故事里,草率成章屡陷“雷区”。这样的谍战剧当然很容易彼此雷同、相互撞车。要创作出观众喜欢的谍战剧,必须放下急功近利心态,悉心开掘生活,努力提炼思想,精心刻画个性,谨慎规避俗套。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