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老渔阳里:《共产党宣言》最早中译本翻译地

2012年04月28日 15:59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老渔阳里”旧址。本报记者 吴恺 摄

  本报讯记者 刘晶晶

  与淮海中路“渔阳里”团中央旧址纪念馆一条马路相隔,南昌路100弄这条1912年建的旧式石库门里弄如今很少人知。走进里弄的深处,才能发现一块铭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如今,这个2层双开间1厢房住宅不过是一幢普通的民宅。住在这里的老人才知道:这条俗称“老渔阳里”的弄堂里,隐藏着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熊月之告诉记者,在1921年7月23日于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但在这“一朝分娩”之前,有一个“十月怀胎”的过程,老渔阳里2号也即今天的南昌路100弄2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共产党成立前后,国内最有影响的刊物是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老渔阳里2号,就是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新青年》编辑部。

  1920年2月12日,陈独秀返回上海,住进了老朋友柏文蔚住的老渔阳里2号。这位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新青年》主编,一到上海,就邀请在上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几位同道,《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编辑李汉俊、邵力子、沈玄庐等商量《新青年》复刊。编辑部就设在陈宅楼下客堂间。

  不久,李达从日本回国,也被邀协助编辑,并入住楼上亭子间。5月,又邀请陈望道加入编辑部。9月,《新青年》与原承发行的群益书店脱离,改为新青年社出版,正式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12月16日,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南下就任广东教育厅厅长,陈望道接任主编。

  在上海复刊的《新青年》,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了对无政府主义等的批判,成为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最重要的阵地。

  虽然是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如今的老渔阳里2号大门紧锁,而在上世纪20年代,弄堂口里行色匆匆的往来年轻人中,不少都是后来的鸿儒大家。

  《新青年》杂志是当时在中国率先为新文化运动大声呐喊并率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面旗帜,是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刊物。

  在这里,陈望道还翻译出了《共产党宣言》,这是该书最早的中文全译本;李汉俊翻译了马尔西《马克思〈资本论〉入门》,译名为《经济漫话》;恽代英译考茨基《阶级争斗》;李达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等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还曾由李汉俊起草拟订过党章,以供讨论。11月间,还拟订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交共产国际。

  渔阳里团中央旧址纪念馆馆长张富强说:“无论现状如何,历史总是无声的保留在那儿的。”

  记者 刘晶晶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