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考古专家称韩森冢是秦王陵 墓主是谁曾争议千年

2012年04月28日 16:11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金石 文/图

  【与陵为邻】

  与帝王陵同名的韩森寨

  新城区韩森寨的发展变化,和韩森冢总有一些关系。最近韩森寨正在进行的一次大的改造,其名称就叫“韩森冢周边综合改造项目”。

  开通的韩森寨人

  像韩森寨这样的地名和帝王陵名相同的不多。

  曾组织编写韩森寨村史的87岁老人阎志凯告诉记者,韩森寨是一个古老的村庄,相传远在秦汉时期即住有人家,因村西北上有韩森冢,明代又驻扎过朝廷屯田军的营寨,故得名韩森寨。

  “韩森”两个字,在西安东关的方言里,和“韩信”音接近,因此很多人都以为“韩森冢”是“韩信冢”,“韩森寨”是“韩信寨”。家住韩森寨附近的西安石棉厂退休职工武振华40多年前第一次听到“韩森冢”,就误认为是“韩信冢”,心想那一定是埋葬汉大将军韩信的地方。

  79岁韩森寨人王矛化很早就听人说韩森冢是韩信的冢。

  韩森寨人,祖祖辈辈生活在韩森冢周边,由不得关心韩森冢,一方面听上辈人口传,一方面看各种书籍记载,从而知道守墓人韩森、韩森先生、皇孙冢、秦庄襄王陵等各种传说和说法,也成为他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

  “传说都不科学。”王矛化说。记者采访中感觉到,韩森寨人很开通,不固守祖辈的传说,接受专家的观点。

  “要占西安城就得占韩森冢”

  “解放前从韩森寨向北、向西都没有住人,全都是野地。韩森冢上面视野开阔,能看到西安四个城门。”小时候经常到韩森冢上玩耍的68岁韩森寨人叶永志说,以前冢四周有一圈方形的土城墙,一人多高,两三米厚,城墙里边还有几米宽能走人的台子。人们把城墙里面叫冢营。城墙外边还有战壕。冢周围东南西北都有碉堡。

  王矛化告诉记者,冢周围战壕3米深、将近3米多宽,主要在东北角,估计其目的是把敌人阻止在城外。临解放时,韩森寨住过国民党部队。一个逃兵过冢边战壕时没有跳过去,把腿摔断了。

  叶永志记得,以前冢上还用大圆木支了个架子,高得很。

  “韩森冢是西安城附近的制高点,谁想占西安城,就得占这个地方。”阎志凯说,清同治五年,即公元1866年,西捻军围攻西安,就在韩森寨一带安营扎寨。抗日战争时,韩森冢周围修了很多防空洞和战壕。

  曾为刘镇华指挥部

  由于常有军队安营扎寨,韩森寨人一再受到兵匪骚扰。

  “1926年4月,镇嵩军占了灞桥洪庆一带后,韩森寨村民惊恐万状,根据以往战乱经验,有人逃进东关,小部分去浐河以东神峪寺沟等地躲避。刘镇华的先头部队占领了制高点韩森冢,其后续部队进入韩森寨村后,以搜索李虎臣残余为名入户抢劫,村民没有来得及带走的财物被洗劫一空。”阎志凯说。

  1919年出生的已故老人周志学生前曾撰文回忆,刘镇华的前线指挥部设在韩森寨村,把全村留下看家的老弱病残赶出家,逼他们挖绕城壕沟、修工事、做饭、送饭、运送弹药等。就在麦子成熟之际,镇嵩军点燃了城外10多万亩麦田。大火顺风蔓延,烧毁韩森寨村3500多亩麦子。镇嵩军还用皮鞭、刺刀驱赶抢收麦子的老人。周志学的二伯父周生义性刚气盛,和镇嵩军争执起来,结果被打死。刘镇华还在韩森寨自设长安县政府,委派其副官处长吴胖子当县长,负责筹集军粮。可是夏粮被烧,村民连吃的都没有,根本没有粮食可交。镇嵩军强行索要。镇嵩军驻扎8个月,村内家禽、牲畜被宰杀殆尽,强拉走周志学的老骡,还烧了他家三间两坡街房。

  冯玉祥三到韩森寨

  “冯玉祥曾到过韩森寨三次。”阎志凯从以前的老人那里听说到冯玉祥的故事。

  1914年5月间,冯玉祥率部前往小雁塔途中,因遇大雨,在韩森寨薛家园子旁边支起帐篷过夜,没有进村扰民。次日雨仍不停,冯玉祥派人向村民购买麦草烤衣、做饭。留村看家的一些老者感觉这支部队与其他部队不同,前往探视。高大魁梧的冯玉祥热情地把他们请入帐篷,做了自我介绍,并说:“初次来陕,人生地疏,不懂风土人情,请各位多加指教。”

  1921年,北洋政府撤销了陈树藩陕西督军的职务,但陈树藩拒不交权。冯玉祥入陕武力接收,在韩森寨一场激烈战斗后,陈树藩部队退入城内。冯玉祥部队在韩森冢上架炮向城内轰击。城内很快传出消息,陈树藩已弃城退往汉中。

  当年8月,冯玉祥升任陕西督军。次年春,冯玉祥率部修筑西安至潼关的汽车路时,又顺便第三次到韩森寨,同官兵一起在韩森冢上植树。田乡约等几位老人看到便前往冢上探望。正在挑水浇树的冯玉祥远远望见,急步上前搀扶老人,一脸笑容问候:“身体好!”冯玉祥将大家召集到冢边,讲了一番话。

  “家家户户卖调粉”

  “韩森寨十三村,家家户户卖调粉。扁豆粉出了名,每到夏季卖个红。”这是流传在韩森寨一带的一个民谣。

  韩森寨79岁魏年学回忆,韩森寨村曾经80%人家都卖调粉,即凉粉。解放前他父亲到八仙庵东边一个菜市卖,因为要卖炒凉粉,就要有炉子等,担子100多市斤重,而且路难走,因此每天半夜一两点就出发,赶中午才能卖完回家。全家就靠他一个人生活。就这样,解放前过了年才能吃上饺子或白面馍。

  魏年学向记者透露,韩森寨凉粉有名,靠的是韩森冢周围沟道、崖边等长的牛筋草。人们把牛筋草挖回去熬水,用来做凉粉。

  阎志凯说,早先韩森寨北边的石家街、胡家庙等村的凉粉卖得好,韩森寨村的凉粉卖不过人家。当时用扁豆做的凉粉很受欢迎,但扁豆产量低,成本高,利润少。韩森寨人通过试验,用清凉消暑的牛筋草熬的汤调豌豆做的凉粉,做出来的凉粉和扁豆粉一个颜色,外红内黄,光滑透亮,一经上市,颇受人们青睐。

  “韩森寨凉粉一直卖到实行公社化后,剁资本主义尾巴不让卖了,才消失了。”叶永志说。

  越来越复杂的韩森寨

  解放后,韩森冢周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是在耕地上建起许多大企业,这里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社会,生活在韩森冢四周的人说什么话的都有。到了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商人进入韩森寨村经商,韩森寨人员更加复杂。

  韩森寨原来的老村民本身也日益复杂化,韩森寨村被一分为二,分为韩南村、韩北村。但又不以解放后修建的韩森路为界。虽然有韩森寨街道办,但原来韩森寨村地盘有一部分又归长乐中路街道办管辖。同时,不是所有原韩森寨村人都归街道办管辖,有的人归区农副局管辖。从身份上看,有的人转为非农业户口,有的没有转,后来又传出“股民”的说法。不同身份、归属的人交叉居住。韩森寨的复杂,与韩森冢墓主一样,难以一句话说清。

  “人员交叉,很难管理。”在新城区长乐中路街道康乐路社区工作10多年的卢春生感慨。

  周边的变化,也势必影响到韩森冢。

  81岁西光厂退休职工宋崇寿告诉记者,他1955年从太原调到西安后,就经常早上起来跑步,一直爬到韩森冢上。退休后,他玩起风筝,一周来两三次。

  改革开放后,由于上韩森冢周围锻炼、唱歌、跳舞的人越来越多,庄稼被踩踏的没法种,韩森寨村民干脆不种韩森冢周围的地了。小商小贩借着人气做起小买卖,逐渐成了气候,形成了一个大市场。武振华说,一个时期,地摊一个挨着一个,围着韩森冢摆一圈又一圈,小吃、水果、蔬菜、百货,卖什么的都有。

  2003年市场被取缔,如今又恢复为人们锻炼的场所。

  虽然各方面情况越来越复杂,但韩森寨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以前矮小的瓦房、草棚和窑洞不见了,盖起了楼房,有的住进了高层。

  【专家考证】   最新考古:韩森冢还是秦王陵

  “从我们目前考古勘探的结果看,韩森冢还是秦王的墓葬。”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院院长尚民杰最近向记者透露一个惊人的消息。

  迷惑上千年

  关于韩森冢的主人,虽然有是庄襄王的民间传说,但到底是谁的墓,已经争议了上千年。

  唐代刘餗所著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载:“望京城东有冢极高大,俗谓吕不韦冢。以其锐上,亦谓之尖冢。咸亨初,布政坊法海寺有英禅师,言见鬼物,云:秦庄襄王过其舍索食,自言是其冢,而后代人妄云不韦也。”

  此文大意,当时人们将韩森冢称为吕不韦冢,而秦庄襄王阴魂告诉一僧人,这个冢是他的。

  宋代历史学家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也将韩森冢称作“尖冢”,并转载以下史书对韩森冢主人的判断。

  三国魏文帝时诸臣为皇帝阅读编撰、隋唐后已失传的《皇览》断定其为“吕不韦冢”。

  汉代赵岐记述古长安自然和人文情况的《三辅旧事》认为是“子楚母冢”,也就是说是秦庄襄王母亲夏太后的墓。

  传为唐代韦述著、记述长安与洛阳两京名胜古迹等的《两京道里记》称其“在通化门东二里”,为秦始皇父亲秦庄襄王的“寿陵”。

  宋敏求也认为,“其冢制度广大,岂人臣所宜”,应为“秦庄襄王寿陵”。

  曾被专家排除在秦陵以外

  到了现代,人们的观点让韩森冢离秦庄襄王越来越远。

  我市著名地名专家葛慧认为,“韩森冢”是汉武帝孙子刘进的墓,人称“皇孙冢”。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谐音,人们误传为“韩森冢”。

  王学理虽然不赞同葛慧的观点,认为刘进和王夫人的悼园在今西安市北郊张家堡一带,但同时否定了前述史料记载:因为吕不韦冢在今河南洛阳北邙山;夏太后墓在秦杜城遗址以南的长安区王曲街道贾里村;“秦庄襄王寿陵”之说,显然是把秦孝文王寿陵与秦庄襄王阳陵混而为一。

  王学理说,从韩森冢雄壮的外观上还难断定其时代,因为它属于秦汉陵墓流行的那种覆斗形。但是,它正处于汉长安城东郊墓区范围之内。从该冢附近已发掘的墓葬看,在迎祥堡、金花北路、互助路、幸福路等地都有汉墓群的存在,但无一秦墓出现。韩森冢属于秦陵的可能性很小,而属于“恭皇”刘康陵寝的可能性最大。

  1919年出生的韩森寨人周志学曾撰文称,韩森寨西北高地上的大冢是汉武帝之孙、汉宣帝父亲刘进的“皇孙冢”。皇孙冢的西南方向不远处过去有胡同道,原来的地势和皇孙冢所在的地势相同,上面有一个周秦时代的大冢,叫韩森冢。汉建“皇孙冢”后,冢高且大,与韩森冢相比特别显眼。后来就把“皇孙冢”讹传为韩森冢。那不大显眼的小冢,于上世纪60年代修建西安动物园时被毁掉。

  庄襄王陵被推测在秦东陵

  1986年发现秦东陵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秦庄襄王陵在秦东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尚志儒推测秦东陵一号陵园南边的亚字形墓是庄襄王与帝太后的阳陵。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化成教授认为,自宋以来,宋敏求的《长安志》、元代李好文的《长安图说》、清代毕沅的《陕西通志》等,都把庄襄王陵放在韩森冢处,显然有误。仅从出土文物分析,秦东陵一号陵园葬庄襄王及帝太后的可能性极大。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徐为民教授认为,韩森冢可能不是陵,而是建筑遗址。因为过去建筑遗址都是高台建筑。秦汉宫殿建筑都是高台。秦东陵四号陵园主墓四个墓道均有耳室,在东陵中是比较晚的,可能是秦庄襄王的陵墓。

  王学理不仅认为秦东陵4号陵园应该是庄襄王的,而且推测灞桥区洪庆街道田王村一带的两座大冢是庄襄王父亲秦孝文王和王后的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海云虽然也认为庄襄王陵应该在秦东陵4号陵园,但不赞同秦孝文王陵在田王观点。她认为,《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始皇七年,庄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会葬寿陵。夏太后子庄襄王葬芷阳,故夏太后独别葬杜东,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秦孝文王死后有华阳夫人与之合葬,在龙首原上,即韩森寨一带,夏太后单独葬于杜东。从方位上讲,如果孝文王陵在田王,相对杜东,也到了东边,无法对应“西望吾夫”之语。

  陕西省考古院秦东陵考古队队长孙伟刚虽然不赞同庄襄王陵在秦东陵4号陵园,但认为还在秦东陵。他估计在秦东陵北边还有未发现的秦墓葬陵园,那就是庄襄王的陵园。

  为配合周边改造首次勘探

  虽然专家们一直为韩森冢的主人争议,但过去一直没有做过相关考古工作。“其原因是,一没有精力,二是钻探对古墓也是一种破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朱连华说。

  为配合新城区韩森冢周边改造,受西安市文物局指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从去年10月开始对 “秦庄襄王墓”及周边近8万平方米区域进行了整体考古勘探调查。

  朱连华告诉记者,本次勘探的主要任务是探明“秦庄襄王墓”及周边相关文物遗迹的形制、结构、范围,为“秦庄襄王墓”及周边区域的规划保护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他们有一个大的方针,就是在尽量少地破坏、影响文物的前提下,搞清楚地下埋藏情况,尽量少布孔,多发现问题。在封土以外采取1个平方米5个孔的梅花状布孔方式,在封土周边的核心区域灵活布孔。因此,他们虽然至少打了15万个孔,但在封土上只打了80多个孔。一般普探孔平均孔深只有1米,有些三五厘米,所有的孔都没有打穿墓室。

  原来还是秦王陵

  经过几个月的勘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得到一系列数据:韩森冢封土为覆斗形,底边东西长73米,南北宽75.5米,以现周围地表为标准高度20米,现周围地表比初建墓时地表下降了5米。“说明2000多年来,人类活动把陵周围的土向下挖了5米。封土过去可能还高。”朱连华解释。

  他们最终发现,主墓坐西朝东,为有4个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周围发现小的陪葬墓3个、陪葬坑2座,近现代壕沟4条。

  朱连华说,除韩森冢西部因有堆积建筑垃圾等障碍,未能彻底勘探调查,其他三面都进行了勘探,但没有发现壕沟、城墙等陵园遗迹,可能一个是和历史上破坏有关系,另外一个可能因素,这里是个高地,往东、北、南都是断崖,如果这个地形变化不大的话,当时可能就利用自然断崖作为陵园的界限。韩森冢的形制与规模,和目前发现的秦东陵1号陵园的两座主墓形制相似,与秦东陵4号陵主墓相同。从墓葬形制等来判断,基本上能确定它应是战国秦时期王侯级别的墓葬。

  韩森冢的主人会是谁

  根据最近的首次考古勘探,韩森冢是战国秦时期的王陵。那么会是谁的呢?

  朱连华说,秦始皇以后的帝王墓葬位置都清楚,秦武王以前在咸阳和雍城,加上昭襄王已确定在东陵,那么秦武王之后到秦始皇之前,只有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个王和宣太皇后、帝太后陵还没有确切位置。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夏太后子庄襄王葬芷阳。”芷阳包括的区域很大,往东到骊山,往西到灞水西岸。

  韩森寨一带,秦时亦属芷阳县辖。因此他推断,从已有的资料来看,韩森冢最有可能是庄襄王的陵。《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谥为帝太后,与庄襄王会葬芷阳。”因此,如果是庄襄王陵,可能和帝太后埋在一起。当然,只有发掘了才能下最后结论。

  【陵主档案】

  被人押宝的帝王

  秦庄襄王姓赢名子楚,虽然他的爷爷秦昭襄王和儿子秦始皇都很凶猛,但庄襄王的父亲赢柱很弱,坐上王位当年就死了;庄襄王自己只坐了3年王位也死了。

  子楚当秦王,全靠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大商人吕不韦。嬴柱的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而子楚在赢柱其他妃子所生的儿子中也非老大,依据当时世袭规定,正常情况下太子嬴柱当秦王后,子楚没有当太子的可能。但到赵国都城邯郸经商的吕不韦发现了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以商人的眼光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决定搞一次政治投资,押一次宝。吕不韦一方面拿钱供子楚花销,并忍痛割爱将自己的爱妃送给子楚,一方面自费到秦国帮子楚收买有关人士,讨好华阳夫人,最终使华阳夫人决定收子楚为自己的儿子,并说服了嬴柱。就这样,嬴柱当上秦王后,子楚升为太子,接着于公元前249年当上了秦王,并按事先的承诺,让吕不韦担任丞相。

  也正是因为如此,传出了秦始皇是吕不韦儿子的绯闻。

  【帝陵写真】

  与大厦比肩的王陵

  最近,由于城中村改造,拆除了一些楼房,新城区韩森路旁露出了一个20来米高的台地,台地上还有一个高大的冢。这个冢,就是传说为秦庄襄王陵的韩森冢。记者像许多人一样,之前只是听说过,没有见过。

  韩森冢上植被很好,不仅有酸枣树,也有枸杞树,而且酸枣树长得很高,大的树干直径超过5厘米。站在远处的高楼上远眺四面被高楼大厦包围的韩森冢,简直像一个小区广场上的花坛,异常漂亮。

  4月25日,记者登上韩森冢,顶上是一近似四方平台,边长10多米。中心有一个埋入地下水泥桩子,桩子上面刻有“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字样。

  四下张望,犹如站在高山之上,很多高楼大厦都在它的脚下,甚至与所谓的高层比肩。设想,如果没有高楼大厦,韩森冢定然更加显得高大。

  【守陵之人】

  张冠李戴的韩森冢

  关于韩森冢名称的来历,在新城区韩森寨一带流传有民间传说,都和守护陵墓的人有关。

  在韩森冢旁放风筝的82岁黄河厂退休职工李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在韩森冢放牛老汉说,韩森冢是秦始皇父亲的坟,看墓的人叫韩森。秦亡后,韩森还住在这地方,所以把他住的地方叫韩森寨,坟也就叫韩森冢了。

  韩森寨87岁阎志凯等老人给记者讲了另外一个传说:

  韩森冢以前不叫韩森冢,是秦庄襄王陵,西边现长乐公园南门上头有个小冢才叫韩森冢,是当地名医韩森的坟。

  霸王项羽进入关中后,要替他祖父报仇,除了烧阿房宫以外,到处找着挖秦王的陵。

  听到项羽掘秦王陵的消息,韩森寨百姓很着急。他们认为揭坟是不道德的事,而且秦庄襄王在位时比较仁慈,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对老百姓好,同时揭了坟,也把当地风水破坏了,会影响收成和子孙繁衍。因此,韩森寨人认为必须设法守护好这个大冢,不能让霸王揭了。但霸王有军队,来硬的肯定不行。韩森寨有威望的5老坐在一块商量对策,决定把项羽骗走,让村民都把大冢说成是韩森冢。

  项羽来到韩森寨,见到这么大一个冢,就问是谁的坟。群众回答这是一个叫韩森的大夫的墓。韩森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心地善良,给穷人看病不收钱。先生死后,为报答他的恩惠,当地老百姓给他修了这个大冢。

  项羽听后走了。项羽走后,5老担心项羽听到风声不仅会回过头来揭坟,而且会伤害百姓,因此让大家继续称大冢为韩森冢。这样,人们就一直把秦庄襄王陵叫韩森冢。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