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四年 前世是“明代城堡”(图)

2012年04月28日 16:25 来源:海峡都市报 参与互动(0)

  专家首次统计出土楼有2812座,大部分亟待保护

    (海都网记者 李熙慧 包华 文/图) “福建土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四周年,只要是关注土楼的人,在惊奇之余,大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建这样的土楼?它们最早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是圆形的?昨日,建筑专家黄汉民向本报独家披露他最新的研究成果。

  明代志书最早出现“土楼”

  土楼是什么年代产生的,学术界一直都有不同观点。

  “在大量的官方志书中,直到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才第一次出现‘土楼’这一词。”黄汉民教授告诉记者,最早提及“土楼”的志书是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谕诏《重修虔台志》,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闽西永安与连城交界处建土楼的事实。

  “在福建闽西、闽南,明初还没有土楼。”黄汉民教授说,除了清末是一次建造高峰之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福建土楼建造的又一次高峰。“土楼起源是很多人感兴趣的,可以说是从明代的城堡、山寨演变而来。”黄汉民教授分析。

  “从天而降的飞碟”、“卫星发射基地”、“时光隧道”……这曾是人们对圆形土楼的称呼。在众多土楼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圆楼。圆楼的起源,民间常见的说法是:南迁的客家人聚族而居,为防盗匪野兽,所以建圆楼。但调查表明,闽南圆楼数量比客家圆楼总数更多,它的形成同样可追溯到明代的兵营、城堡和山寨。

  闽粤共2812座土楼多数亟待保护

  黄汉民教授告诉记者,福建土楼横跨福建和广东两省,总数一共2812座。这也是第一次权威统计出的福建土楼的数量。“其中,福建数量占92%,粤东北总数215座,约占8%。”他说,虽然有一部分土楼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保护,但仍有很多不在名录的土楼亟待保护,也很有价值。

  “平和县的西爽楼,是福建最大的方楼,在20世纪大部分保存完好,楼内犹如一个热闹的小村镇。”黄汉民教授说,他30年来多次跑到当地,但如今大部分住户迁出,土墙坍塌,楼内木结构拆的拆,倒的倒,只留下正面一段墙体及一间祖祠,真是惨不忍睹。

  他建议说,这种建筑文化遗产,不同于传统的“文物古迹”,作为住宅建筑仍然在使用,将居住在房子里的人作为遗产保护的主体,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并保留发展土楼使用的功能,只有留得住人居住,才能把保护土楼变成土楼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