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余世存:微博承载重要功能 传统媒介并未颠覆

2012年06月01日 17: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明的栖息

  谈论网络文明的革命性变化为时尚早,但它确实跟传统媒介的几次变化有同有异。相同者是,它们的渐次出现,都意味着较前者使更多的人可以分享文明的果实,可以参与文明的创造

  文/余世存

  随着网络的普及,博客、微博等媒介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习惯从网络中吸取知识、信息和思想。此现象引起了人们的不安,专家们指责网络的碎片化与系统知识冲突。更有极端的,则说网络式的阅读学习不叫阅读学习,读纸质书才叫阅读。

  到目前为止,这些指责似乎还未得到有力的反驳。网络知识宝库,其主体仍是由纸质媒介提供的,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平台的内容少有网络人立言立法;虽然有无数仁者、义者、新闻爆料人通过网络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法律援助和正义维权,提供了大量的新闻,但传统媒介仍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虽然众多的作家、学者、知识分子上网冲浪,介入网络写作,但博客和微博还未能展现新的文化形态。网络媒介反而将一些知识人的短板、反智和私心暴露无遗,网络媒介尤其作为口水战场让人们深恶痛绝。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网络只是一个玩具。人们被告诫说不要成为“网瘾者”“微博控”。人们上网,其思维仍是传统的,比如“求证”“求辟谣”“希望尽管发布官方权威版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对网络媒介的态度是保守的。这反证我们在传统的媒介中活得还算踏实,或者说,传统媒介跟我们数十年的人生习惯是相匹配的。传统生活、权威、朋友、敌人、知识、虚构等等,一目了然。现在,需要放弃这些心理习惯,在手机、电脑、iPad等上面工作、学习、生活、交流,一切都不确定,正如“孤家寡人”一样的感觉,像是进入了大海或沙漠,费时半天一天,无所收获。

  最近,有结论认为博客、微博等网络生活的高潮已过,似乎大家玩了一阵后,又将回归传统的常态。

  事实上,我们的保守虽然有道理,但过于谨慎、守成了。文明的发展,无论什么目的,它确实坚定不移地向前,并把我们带入一个新天地。在网络语言没有应运而生时,有人还对西化的汉语不以为然,认为只有用如传统可诵可吟的汉语写作才叫真正的文章;时至今日,只写这种传统式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了。在袖珍本等图书出现时,萨特这样的哲人都反对过,以为人人口袋里装着的一本书根本不叫书。本世纪初,一大批中国作家痛苦地面临换不换笔的选择,即是否改手写为电脑键盘写作。但文明生活及其模式的变化,不以个人的意志情感为转移,它是合众的探索,是众人的创造。

  不用学者考证,我们稍知历史,就理解文明的栖息地一直在迁移之中。从结绳,到泥版、甲骨、金石,到竹简、羊皮,到纸帛,文明的载体、工具或媒介在数千年间发生的几次变化多是革命性的。我们可以想象,文明每一次乔迁,都带来了一些人的不适应,带来了保守主义者的拒绝;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带来了新生。

  谈论网络文明的革命性变化为时尚早,但它确实跟传统媒介的几次变化有同有异。相同者是,它们的渐次出现,都意味着较前者使更多的人可以分享文明的果实,可以参与文明的创造。纪事的绳结只能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甲骨、金石只能放在守藏室里,竹简笨重得能让拉它的牛大汗淋漓,羊皮、丝绸、纸帛是轻便了,但也难以做到普及、随时取用。只有网络,可以抵达每一个文明参与者个体。

  在这个意义上,博客、论坛、微博等等,几乎使文明回到了其本体状态。文明的本体是自由,但其发展却是通过散乱、权威之间的循环以领悟并抵达这一本质自由。历史上,就有一个人人可以面对天地自然的时期。后来的变化众所周知,上古的“绝地天通”收回了个人的这一权利,个人是通过国家、邦国、家庭、王公贵族、士大夫、学堂知识等一个精致的等级秩序来获得对人生、天地的理解。至于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是从词典里认识动物植物的名字,从专家学者那里获得对有关身心的知识,从官方那里获得事件的真相……网络媒介的日新月异可以说改变了这一传统,它在挑战人们,也在吁请人们,需要而不依傍万有,自我立法,自我规定,自我认知。

  对我们的文化来说,网络社会是回到“绝地天通”之前: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人人作享……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跟他人、天地通联,从而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英特纳雄耐尔的斗争似乎确是最后的斗争。对网络的垄断或封锁,甚至仍怀着此前的知识傲慢如纸质思维的优越,都是一种绝地天通的行为。

  具体到微博等媒介,我们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玩具,它还是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就像文明的栖息从甲骨、金石、羊皮向纸帛迁移一样,我们注定要移驻到电子媒介中,我们要在数字化生存中创造并检验自身。微博等等承载着重要的功能,从中生长出当代人的知识、信心和存在感。传统大厦没有颠覆,而是因此新成员的加入获得了活力。  ★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