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汉石棺棺盖上现杂耍图 一人抛球一人耍飞刀

2012年06月18日 14:00 来源:重庆商报 参与互动(0)

  陶房

  陶塘

  魂瓶 通讯员 周寅寅 记者 邹飞 摄

  随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锅碗瓢盆或许不足为奇。但你知道吗,为了死后能像活着一样享受,东汉人甚至将“杂耍”也带进了墓里。昨日,作为今年“文化遗产月”活动之一,市考古所向20名考古爱好者开放文物库房。记者在近日出土的一个东汉石棺上看到了抛球、飞刀、套圈等杂耍场景。对此,专家称这些雕刻都是东汉陪葬品,说明当时人希望能将生前喜爱的娱乐节目在死后继续享受。除此之外,在东汉,水田、水井等生活一角也被“复制”陪葬。

  杂技艺人抛接四球

  昨日,记者跟随考古爱好者走进重庆市考古所。在标本展示厅,一块东汉棺椁石上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参观者的眼球:一个人用双手来回抛接4个球,旁边另外一人在耍飞刀,还有一个人手里拿着圈,同伴趴在地上向圈里钻,旁边还有一个人在玩倒立。

  市考古所保管部主任方刚介绍,这雕刻的是杂耍场景,画面上分别呈现的是杂耍中的抛球、甩飞刀、套圈、倒立。

  杂耍的场景为何会出现在石棺上?

  方刚解释称,在东汉,人们“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重,要将生前的生活场景都搬进墓里,死后继续“享用”,杂耍在东汉时期是人们的娱乐活动之一,“所以将杂耍刻在石棺上,用意可能是让墓主死后能继续娱乐”。

  墓主可能是名小孩

  这块棺椁石与棺身分开,右下角残损的三角形正好能与棺身拼接。据目测,石棺长约1.2米,棺盖上刻着大叶子的瑞草。方刚说,这个棺椁石是近日在永川荒郊野外被发现的,当时它已破碎不堪,棺盖、棺身分了家,部分在墓室里,部分在墓室外。

  “棺石都被扔在外面,墓室肯定是被盗得没剩下些什么了”,方刚推测,石棺应该是被盗墓贼破坏的。仅仅是一口石棺,并且没有文字,无法推测墓主人的身份。不过从尺寸大小来看,墓主很有可能是名小孩。

  方刚认为,杂耍画面比较写实地反映了当时东汉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雕刻杂耍场景,在北方出土的文物中比较常见”。在汉代,中国处于大一统阶段,在重庆出土有杂耍的石棺,也说明中原与巴渝地区文化交流频繁。

  目前,考古所专家正在对这个石棺做进一步研究。

  陪葬品里有魂瓶

  在昨日开放的陶器库房里,陪葬品以东汉时期为多,它们一件件整齐地摆放在不锈钢架上,除了常见的碗、釜、俑外,还有水田、水井、房子等陶制模型。

  在一块长约30厘米的陶制“水田”里,还“生活”着青蛙、鱼、乌龟、田螺。陶制“水井”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桶,上方还有缠着缆绳的栏杆。据介绍,这些都是古代专门烧制的陪葬品,称作“明器”或“冥器”,多以陶制材料做成生活用器的样子,为墓主构建生前的环境。

  除了复制的生活用品外,也有一些“明器”是生活中没有的,比如魂瓶。昨日,记者在库房中看到的魂瓶,多呈宝塔形状,有的还雕着龙,其中一个宝塔状的魂瓶,歪斜地刻着“李桂”两个字。考古人员推测,这可能是墓主的名字。

  方刚介绍,考古发现的魂瓶,大多是放在墓室里的小龛中,“民间说法称魂瓶是用来安置死者魂魄的,到了宋明清时期,除了魂瓶等特殊器物外,人们已经很少专门烧制陪葬品了,而是直接将墓主生前用过的器物搬进墓室”。

  揭秘

  神秘库房一年只开放半天

  从去年起,重庆市考古所库房开始向公众开放,但每年只开放一个上午的时间,并且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获得参观机会需要通过市考古所审核。

  对此,方刚表示,库房平时连考古所内的工作人员都难进一次,“即使是文物专家前来,一般也不让其进入库房,而是由工作人员将需要的文物取出,放在小房间内进行研究”。

  进入这个神秘的库房,需要经过3关:进入考古所楼内,先要在保安处签一次名;在库房门口再要签两次名。进入库房口,还要将随身物品放置在专门的储物箱内。工作人员解释,这是防止大家在参观的时候碰到文物。

  本组稿件由见习记者 刘晓娜 采写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