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天坛内坛墙修缮将完工 历时十年恢复乾隆年间面貌(2)

2012年07月18日 03:2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天坛内坛墙修缮将完工历时十年恢复乾隆年间面貌(2)
    7月13日,工作人员正在对内坛墙的东天门进行修缮。本月底,天坛公园的内坛墙将结束跨越了十年的修缮。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 揭秘

  瓦片仍分两种 杉木红松沿用

  在2003年内坛墙修缮启动前,将内坛墙恢复成哪一年代的样式成了讨论的议题。

  天坛始建于明朝,兴于清朝,在民国、新中国成立后都经历了修缮。将内坛墙恢复成哪一时期样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今后天坛的整体风格。最终,天坛公园方面决定将内坛墙的样式恢复为清乾隆辛未年那次修缮的样式,“那次修缮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手笔,从琉璃瓦的样式到上面印制的题款,都特别能体现皇家园林的风范。”邢启新说。

  为了恢复成清乾隆辛未年的样式,设计人员找来了相关古籍资料,并参照目前保留下来的乾隆辛未年的瓦件,让厂家依据瓦样烧制出保留原汁原味的瓦件。

  “根据乾隆辛未年的样式,天坛内坛墙上的瓦分琉璃瓦和削割瓦。琉璃瓦是绿色的,铺在檐上;削割瓦是灰色的,铺在瓦面上。” 曲禄政说。在已经完工的内坛墙上,绿色的琉璃瓦沿着坛墙边上铺成一排,再上面就是灰色的削割瓦,显得非常古朴。

  在此次修缮中,内坛墙上的椽子、望板等木制构建也进行了大规模更换。依据内坛墙上保留下来的清朝木料材质,此次修缮中依旧遵循了椽子用杉木、望板用红松的传统用料原则,按照原来的样式将这些木料制作成构件,再涂上防虫防腐药剂,“一百年以上的寿命应该没问题。”曲禄政说。

  【背景】

  坛墙象征“天圆地方”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改扩建。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墙目前仅保留了一部分。

  天坛的内坛墙保存相对完整,周长4115米,中间有隔墙,辟有七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隔墙有成贞门,一门两用,既是祈谷坛的南门,也是圜丘坛的北门。天坛的主要建筑都被包裹在内坛墙里,其中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

  - 追访

  平房依墙而建 南坛墙难修缮

  据曲禄政介绍,天坛公园内坛墙修缮工程目前只包括东、西、北三面坛墙,共3100米长,而长达1000米的南坛墙目前没有具体的修缮计划。

  据了解,南坛墙多处有比较严重的破损,“南坛墙尚不修缮是因为一些居民的平房依墙而建,使得南坛墙不具备修缮条件。”曲禄政说,上世纪70年代唐山地震时,北京各处搭防震棚,很多住在天坛南里的居民的防震棚就依南内坛墙而建了。后来知青返城,很多人回来家里没地方住,就在这里接着盖平房。

  目前这里的平房有一些是居民自己住,还有一些租给了附近做小买卖的人。曲禄政表示,从南坛墙破损的情况看,是需要进行修缮的,但由于上述原因,目前还无法纳入修缮计划。

  南坛墙外的居民楼和平房无疑对天坛恢复其完整性有一定影响,但这里也是很多居民多年来生活的地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根据近期的媒体报道,包括天坛南里在内的天坛周边65栋简易楼年内将启动拆除整治,这也将为南内坛墙修缮创造机会。

  【探访】

  粉刷痕迹重坛墙像补丁

  从游人如织的天坛南门顺着墙根儿往西走,一条宽度刚刚能过车的小道将一栋栋简易楼与一座座依坛墙而建的小平房隔开。坛墙斑驳,几根绳子固定在墙面和旁边的大树上,中间挂着晾晒的衣服。

  有的小平房属于“精装修”,配有铁门和铁栅窗;有的小平房非常简易,覆盖着各种颜色的挡板和塑料布,像一块块补丁,屋顶上用砖头压着苫布。无论“简易”还是“豪华”,它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南坛墙作为房屋的一面墙来使用。

  没有被房屋挡住、露在外面的坛墙上,不时会露出一大片粉刷过的白色。一名路人称,这里以前也有平房,后来被拆掉了,盖房时粉刷过的痕迹却被留下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饶沛

【编辑:吉翔】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