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诗说版西安小吃引热议:床前明月光 想喝胡辣汤

2012年07月18日 17:37 来源:三秦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微风轻拂的午后,踱步在鼓楼里熙熙攘攘的回民街。娇嫩欲滴的凉粉,香气四溢的泡馍,滋滋做声的烤肉……即便是您刚刚饱餐了一顿,这些花样繁多、品相极佳的西安小吃依然会勾起您肚子里的馋虫。没错,西安的小吃和西安的历史一样悠长久远,每一碗,每一碟都满盛着一个或缠绵或悲壮的故事。那么如何传播这些浓缩了西安人过往,凝结了西安人智慧的小吃呢?最近有人想到了诗词,尽管刻意的嫁接有时候会显得很笨拙,意思也不那么明了,不过作为一种创新,这种传播方式正在食客间和网民间口口相传。

  诗说西安小吃获热议

  床前明月光,想喝胡辣汤;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日要咥臊子面;人比黄花瘦,犹记小酥肉;小荷才露尖尖角,喝瓶冰峰吃小炒;月落乌啼霜满天,虎皮辣子烧三鲜;君问归期未有期,来盘地道葫芦鸡;我劝天公重抖擞,秦镇米皮配黄酒;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就吃酸汤饺;雄关漫道真如铁,要吃辣子蒜羊血。

  这就是最近在食客和网民间流传甚广的诗歌版西安小吃。对此,资深媒体人袁先生说:“实际上这股风潮还是发端于央视的那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片播出后就立马有网民在网络晒自己家乡的小吃,但多数以图片为主,而西安的网民在晒图片的同时又很巧妙结合了唐诗宋词,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的聪明才智。”

  “当然,这样的嫁接之所以能够引起热议,一方面是因为西安的小吃的确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中不乏经典的语句。”袁先生继续说,“比如‘床前明月光,想喝胡辣汤’不仅押韵,而且同样能够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原诗的意境完全切合,所以才能引发共鸣。”

  解馋解渴还能解惑

  “实际上西安小吃能够获得热议,这与每一道西安小吃背后都有一个或缠绵或悲壮的故事有关。”青年作家马略词先生说,“小吃是一部舌尖上的历史,别看不起眼,能够长久的保留下来,一定是浓缩着一个区域人们的智慧,记录着一个区域人们的经历,同时彰显着一个区域的文化。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厚重同样体现在这些小吃方面,锅盔、水晶饼、泡馍……西安的小吃特点就是热量大,解馋、解渴。”

  至于当下这股诗说西安小吃的风气,马略词认为,没必要刻意用诗词的规范去要求,因为大家的用意并不是卖弄自己的文学造诣,凡事都要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仔细想想有些语句还是能够普及一点诗歌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解惑。

  不过,诗人赵凯云则不以为然,“没错,这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但绝对不值得鼓励,因为这种嫁接久而久之会对诗歌本身造成伤害,会引导一部分青少年淡忘了诗歌的本意。”

  采访手记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于食物并不是十分挑剔,但对于西安小吃我却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尤其每每奔波在旅途当中,这种情感尤为真切。所以当诗歌版西安小吃在网络上开始广为流传的时候,我给予了格外的关注。不要苛责这种嫁接和表述不够准确,只需要明白这种传播方式和西安小吃本身一样都是智慧的结晶就好。

    记者 王战荣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